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智慧讲义

    步入文化自觉之境

    作者:王韶华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12版)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文化的崛起。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自觉是社会文明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它必然由个人精神和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自觉,一方面是在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中,对其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加以科学把握,对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另一方面是自觉地增强文化修养、人格品行,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追求。

        例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呼吁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句名言,要把青年人“引向远处,引向高处,引向深处”;雷锋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们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吧!”

        这样有担当、有追求的文化自觉,何尝不是一种充满智慧的人生选择呢?

        ●首要问题 自知、反省和觉悟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有志于认知、领悟人类自身和世界万物,看透现象,了解本质,进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地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由此看来,培养并实现个人文化自觉,是提升一个人生存境界的必由之路。

        费孝通自己就是追求文化自觉的典范。他认定自己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社会,并矢志不渝地对此展开了科学研究。传统的人类学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区别为文明与野蛮,而他则把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从“异域”转向了“本土”,从“原始文化”转向了“经济生活”。新婚燕尔,他和妻子就去大瑶山考察,随后在江村疗养时,细密地解剖了一个面临着饥荒的小村子的个案,从中把握了中国广大农村的全貌。他以此为基础写成了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毕业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提出了一个创造性观点: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是不够的,要恢复中国农村企业(副业),增加农民收入来解决中国的农村和土地问题。这被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誉为社会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上世纪80年代,他三访江村,开始沿着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社队企业向乡镇企业的转变,与农村工业化相伴随的城镇化”延伸,著述《小城镇 大问题》,总结了“苏南模式”,创建了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走自己独特发展道路的基本理论。 

        个人文化自觉首要的问题是:要自知、反省和觉悟。《大学》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有真诚的见解,先要丰富知识;丰富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道理。老子《道德经》要求觉悟“道”,就是要探究事物的本原、人们行为的法则,打开世界和人生的“众妙之门”。孟子指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凭耳目感性认识,往往会被外物所蒙蔽;唯有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用心灵体察、理性思考,方可寻得事物的原理。

        ●关键所在 于行动中焕发自强、自立精神

        《易经·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文明进程中,人们观察体认大自然这个客体世界,关注了解人文社会,从而创造实在的物质文化,形成一定的制度文化,建立丰富的精神文化。实现文化自强、自立,是文化自觉的目的,我们要按照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提高文化自觉的水平。

        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是自强自立的优秀代表。他回国不久,办起了物理力学研究班,以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优良的科研道德言传身教。他风趣地鼓励青年科学家:“年轻人嘛,睡觉还是要睡的,但不必太早,每天十一二点再睡吧!”一次陈赓为钱学森举办晚宴,席间问:“你看,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导弹?”“为什么不能搞呢?外国人能,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笨吗?”钱学森爽朗地回答。他在中科院领衔主持制定发展我国火箭技术的远景规划,火箭、导弹事业成了他工作的重心。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撤走了专家,聂荣臻元帅问:“我们的事业能坚持下去吗?”钱学森坚定地回答,“能,当然能!”1964年初,箭体上写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八个大字的“东风2号”中程导弹正式发射成功,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春天,中国的人造卫星成功上天。钱学森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是开拓性的、巨大的,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进步的不懈追求。

        老子设譬说“上善若水”,孟子强调人要善养“浩然之气”,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一种浩大、刚强的精神,“塞于天地之间”,影响于客体世界。《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比拟人们要像天空那样气象高远,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像大地那样有广大的胸怀,承载万物,接纳世界。这是传统文化中对文化自觉最形象的描述,最直接而优美的表达。

        人之为人,必然要有文化接受,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又要有文化担当,形成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完善自我,同时自觉地承继文化、发展文化。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比深厚的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

        ●最高境界 实现人格自觉

        个人文化自觉的最高要求和境界,是实现人格自觉,即自觉地追求和塑造合乎时代要求和正确价值的高尚人格。

        中国古人对于个人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有过很多阐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内蕴在心是中正的,表露出来又合乎节度,这种没有偏激的言行叫做“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合乎天地间最根本大道的普遍法则,是自我价值的完美实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教人注重发扬光明的美德,并推己及人,使身边人也都能弃旧图新,最终达至最完美的人格境界。商汤在沐浴用的铜盆上刻下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勉励自己时刻求新、创新,付出最大的努力,达到最高的境界。总之,正如《中庸》指出的修养路径那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培养“至善”“至美”的文化人格。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看似高深的人格表征其实无处不在,寓于平凡之中。譬如雷锋。他做的是生活中平常的事,但凸显了不平常的文化精神。“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助人为善,敬业奉献,实现人生最高价值,充分体现了自觉的文化人格,他的精神也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具象化表现。

        总之,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能够理性地行动,排除盲动和偏激,执著地向往和追求进步,这不仅是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也是主动担当发展文化之历史使命的自觉体现。我们讲究个人文化自觉,就是要不断地提高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出更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利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平凉师范学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