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走基层·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60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塔里木石油人的座右铭

    寻找大漠深处的太阳

    ——踏访“新疆大庆”主战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05版)
    本报记者张翼在禾田河气田采访。张博摄
    工作人员在操作仪器。本报记者 张翼摄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横亘的天山分为南北两部分。神奇的天山南北坡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北麓溪水潺潺、植被葱郁、天池碧波万顷;南麓则是寸草不生的刀片山,无边苍凉地直指碧空。

        然而,在这浩瀚的荒原表象下,却蕴涵着大自然隆重的恩赐——经历了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内陆盆地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塔里木盆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沉积及构造体系,埋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1998年,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启动了西气东输这条能源巨龙的建设,将世界能源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这里,塔里木油田从此踏上了中国能源开发最重要的舞台。

        今年年初,“新疆大庆”建设构想正式提出,荒凉的塔里木盆地变身为油气勘探开发最激烈的主战场。5月的第二个星期,记者走进塔里木油田,感受中国油气开发的艰辛和新希望。

        (一)

        5月7日,北京的清晨。5点50分,记者匆忙起床,打开天然气灶的开关,蓝色的火苗跳跃燃烧着,热腾腾的早饭很快上桌了;6点30分,乘车驶入北京街头,没多久就与拥堵的车流相遇。望着道路上挤挤挨挨的车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56.7%”这个数据忽然出现在脑海中。

        石油、天然气,点燃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能源,每个人都不可缺少却也习惯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但不断上升的油、气对外依存度提醒着大家,中国是一个总体上油气储藏并不丰富的国家。

        记者此行,正是要到几千公里之外的新疆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关于油气开采的惊喜和回答。

        据最新一轮资源评价,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资源总量150亿吨,其中石油80.62亿吨、天然气8.86万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截至2011年,盆地油气探明率仅为18%,开采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造化弄人,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塔里木丰厚的油气长年深埋地下。从1952年起,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已走过60年,历经“五下六上”的艰辛历程,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其间,1958年的依奇克里克一号井;1978年的柯克亚凝析气田;1988年的轮南2井;1989年的塔中一井;1995年的塔中水平一井;1998年的克拉2大气田,铸造了一个个塔里木油气开发的里程碑。

        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布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今年年初提出加快建设“新疆大庆”的构想:2015年实现新疆油田、吐哈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的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其中,塔里木油田承担建设3170万吨油气当量的重任——成败将影响到中国能源大局。

        (二)

        5月7日深夜,库尔勒塔里木石油宾馆。零晨时分,塔里木油田公司宣传科的张博来敲门,送来资料并说:“明天我和你们一起上前线。”对于张博的话,记者一阵大笑,以为他说话很风趣。但以后几天的采访,记者才发现这句话完全是他们平时的用法,而且“上前线”对石油人来说一点也不夸张。

        5月8日17时30分,我们驱车几百公里到达了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以北约40公里天山南麓的半山腰——克深206队工地现场时,他们正面临决战时刻。

        新疆素有“地质家乐园”之称,其中又以塔里木油田库车山前构造最为复杂。

        塔里木油田库车项目经理部书记徐周平告诉记者,这里的油气都隐匿在高温、高压和高含硫化氢的地层深处,最高温度达到180摄氏度,最高压力有上百兆帕,埋藏最深超过8000米;地表条件艰苦,地下不断穿越砾石层、致密砂岩和巨厚盐层。

        但库车凹陷绝对是一块宝地,决定西气东输管线命运的主力气田——克拉2大气田就源于这个构造。从2007年开始,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始向库车7000米深处推进,经过不断打井、不断精细化对气藏的认识,证明克拉构造深层有潜力:在南天山的库车凹陷2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内,经过三次勘探,已发现19个油气层。建设“新疆大庆”塔里木油田提高天然气产能110亿方的目标中,将有60亿方至80亿方的任务由这里完成。

        徐周平说:“从资源拥有量来看,没有人怀疑塔里木3170万吨的产量目标,但如何快速实现目标是巨大的考验。库车山前会战凭什么?就是要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解决制约发展的难题!”

        塔里木油田第四勘探公司70011钻井队平台经理尚书成告诉记者,克深206井于今年1月1日开钻,设计井深为6800米,到5月8日已打到6383米,比设计时间同期提前90天,创造了纪录。在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在千方百计抢进尺提速度。

        (三)

        5月8日晚上7时,新疆的天空还没有暗下来,结束在简易野营板房会议室的采访后,记者登上10余米高的钻井平台。尚书成告诉记者,新疆夏季的气温高,温度40多摄氏度,地表温度甚至能达到70摄氏度。钻工们在钻井平台上不断地喝水不断地出汗,一天下来,300毫升的矿泉水要喝40瓶,大红的工装上结满大片大片白色的盐碱渍。

        先进的钻井平台上,钻机在飞转,司钻在平台的小屋里专心工作,4个钻工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23岁的钻工王辉来自河北保定,石油中专毕业。“来之前,我们专门接受过防硫化氢的培训,因为这里的天然气含硫化氢高,没有专业防护知识的人会遇到生命危险。”说到此处,王辉还有些稚气的脸上十分严肃。

        每天上午10点,王辉和伙伴们一起从野营地乘车来到井架平台上,一直工作到下午2点,中午饭会有人送到工地上来,他们短暂休息后继续工作到晚上10点下班。王辉所在的小组和另外一个小组昼夜轮换,还有一个小组作中间替换。钻井平台24小时工作不能停。

        新疆的夜空有时阴霾有时缀满亮得惊心的星斗,有着河北老家难得见到的美丽。但多少个夜晚,王辉在送他们回野营房宿舍的车上就睡着了。

        “现在已到了最后阶段,也到了最紧张的时期。随着钻井推进,每深入一米都很艰难,目前平均200分钟才能钻进一米。而且越到最后阶段发生卡钻等事故的损失越惨重,一刻都不能放松。”王辉告诉记者。

        “这里手机没信号,电脑没网络,电视频道少,平时不寂寞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王辉腼腆地笑着回答:“下班后太累了,就想好好睡觉。”不能上网,他们就在没有一丝绿色的戈壁上开辟了一小块菜地,命名为QQ农场。“我们种的不是菜,种的是快乐。”王辉说。

        王辉他们每工作两个月回到家乡休息一个月。回到家,王辉很少和家人说这里工作的艰辛,他总是告诉家人自己所在的钻井队打井又成功了。“有我们在新疆打井,你们就放心地用天然气吧。”王辉对妈妈说。

        (四)

        5月9日凌晨3时,记者从睡梦中醒来披衣起床。此时万籁俱寂,四周一片漆黑。推开活动板房的门,过道里明晃晃的灯光刺痛了双眼,也将朦胧的睡意瞬间驱走。顺着野营房走廊往公共卫生间走,忽然发现三双沾满泥浆的高筒防水靴整整齐齐地摆在一个房间的门口:睡前路过这里时还没有靴子呀,一定是平台上的工人倒班了。

        尚书成告诉记者,由于新疆库车的天然气井都是超深井、超致密岩层,固井非常困难,必须使用专门配制的泥浆,而且泥浆都是用柴油混合的油性泥浆,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这里的泥浆工,除了人们印象中的脏和累,又加上了一份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和紧张。

        一直到5月9日早上9时,记者离开206队野营地时,那三双沾满泥浆的防水靴还静静地摆在门口:一线的石油工人们太累了,他们还在休息,我们小心走过那些门口。

        在克深206队钻井现场采访时,记者一直在想,如此艰苦枯燥的工作靠什么来平衡员工的内心?

        5月8日晚上9时许,我们与塔里木油田库车项目部钻井工程现场总监蔡广仁一起向井架方向走去。此时,新疆的夜空已经暗下来,没有月亮的荒原夜晚格外空旷寂寥,只有前方高耸的井架被灯火点亮着,点缀着茫茫戈壁和远山。

        “这口井已经到最关键的时候了,你们没有经历过钻井成功试气的时刻吧。那一刻,现场所有人脚下的大地都在振动,天然气顺着井口管道喷上来了,嘭的一声,明亮的火焰燃烧起来,照亮了我们所有人的脸,照亮了大地。那时候,我们石油人就会欢呼着拥抱在一起。那一刻的幸福,抵过了所有艰苦枯燥的付出。”蔡广仁说着,仿佛是回味,又似在憧憬……

        (五)

        5月9日上午10时45分,我们换上越野车,一路烟尘滚滚向南天山深处进发,道路两侧矗立着齐刷刷像刀劈出来的棕褐色石壁。30公里的山间路,越野车颠簸了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塔里木物探处247地震队的营地,感觉这里就像一个战场。

        如果说,石油天然气是埋藏于地层深处的太阳,石油物探人就是寻找地下太阳的人。新疆,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冷峻山峰,千万年的沧桑巨变形成的特殊地理、地质条件,让“寻找圣火者”付出了更多生命和鲜血的代价。80多名东方物探员工牺牲在这里。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深处:天空碧蓝,白云朵朵,远山上似乎还有雪迹。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基地有着部队一样的整洁和严谨:蓝色、绿色、迷彩的帐篷和白色的活动板房整齐分布各处,里面是分工明确的工作区、会议室、餐厅、活动室、营地宿舍,到处纤尘不染,地面的小道上还铺着白色的细砂石。

        247队队长董刚告诉我们,物探地震工作是在山上圈定的位置钻几十米深的井并放置炸药,通过爆破产生地震波,由布置在远处的先进采集仪器接收地震波,然后进行计算机分析,来提供地震资料,进而确定地下是否有油气埋藏的可能。

        在和平的年代,石油物探地震人的工作是要在隆隆的炮声中完成的。董刚告诉记者,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刻,在这片南天山山地内,247队的50个小组在同时工作。他们正在进行的迪北2号山地二维项目一共要激发2926炮,是迪北地区首次运用宽线大组合施工,将弥补该区勘探史上的空白。

        247队的队医焦军妮是我们在基地见到的唯一的女队员,她在东方物探已有十年,脸上有两片高原红。焦军妮说,她曾经抢救过心脏病突发和高原反应的队员。在库车山区,草鳖子、毒蜘蛛、毒蛇等毒虫和狼等野兽威胁着员工的安全。

        新疆的风力量强大,古人描述的“石飞轻于絮,辎重飘若篷”绝非虚言;新疆的暴雨洪水来势凶猛,陡涨陡落,一旦暴发,便是雨神的无边愤怒,地表没有植被缓冲和吸纳雨水,降雨往往快速形成山洪。谈及洪水,有着17年物探工作经历的董刚至今心有余悸。2010年,位于他们作业区内的库车大峡谷突发60年一遇的特大山洪,造成千余人被困,数人罹难。而他所在的作业队因为准备充分,1500人得以全身而退,无人伤亡。

        “安全收工的时候是最幸福的。”董刚说。

        (六)

        5月9日下午15时30分,记者来到南天山深处海拔2000多米的东秋里塔格山。我们换上登山鞋,准备攀爬一段陡坡。脚下不断地打滑,石油人喊着:“手里不要拿东西,不要往悬崖下看。危险!”路上经过一段只有40多厘米宽的窄路,左侧是石壁,物探开路者用钢钎和绳索搭起了临时扶手,右侧就是深渊。

        这里的山海拔只有2000多米,但相对高差达三四百米。从山顶望下去,山谷中钻工小营地的帐篷变成了一个个黑点。

        山地勘探,是物探工作中最苦、最险的一种。而天山南麓库车山地环境格外险恶,山体落差大、断崖林立、沟壑纵横;高海拔、高寒、穿越雪线,危险无处不在。

        “鸟都飞不过去的山,也有我们石油物探人的脚步。”董刚说。

        站在山坡上眺望,层层叠叠的远山形态万千,景色诱人。但这样的环境,给物探人带来的却是艰险的工作。施工器械全靠人抬肩扛,一套钻机重380公斤,拆开后单件的重量也有80公斤。“打井容易转场难。”为了解决钻机转场的难题,247队发明了用绞索在两山间运输的办法,将分拆下来的部件通过滑轮和绳子滑到对面的山头上去,又快又安全。

        此时,一个钻井已经完成,开始钻机转场搬运,钻工们个个脸上晒得乌黑放光,他们熟练地操作滑索,不一会儿,一个钻机部件就到了对面的山头。

        “高新技术+顶尖的装备+最原始的劳动”就是新疆山地物探的写照。

        董刚告诉记者,许多山地在他们到来前是没有路的,但对于物探人来说,没有路可以自己开。在新疆物探作业中,还有许多世界级的难题摆在面前,必须想办法一个个解决。

        作为中石油的“甲级地震队”和“百面红旗单位”,247队1990年进疆以来,转战于塔里木沙漠、戈壁、沼泽、山地之间,是轮南、塔中、塔北、塔东、库车等地油气勘探的生力军。在不畏艰险的同时,247队科研攻关的成绩可圈可点:2004年,首次在塔北戈壁全面实现井炮高速层激发,同时攻克了“串感应”这一世界级的难题,使塔北资料实现了质的飞跃;2007年,成功运作了大北3山地三维项目,解决了山前含水砾石层钻井的历史性难题,获得了国家优秀QC成果奖;2011年,成功运作了国家重大专项——大北1宽方位山地三维攻关项目,首次在库车山地实现了超万道采集。为今后复杂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开发储备了技术,积累了经验。

        (七)

        5月10日,记者从库车县城出发,走国道、柏油路、砂石路、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往返900多公里到沙漠深处的和田河气田采访。和田河站场的责任工程师刘敬东告诉记者,这个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天然气站场,一年有300天有沙尘暴降临,一天要扫2-3吨沙子,三天不扫站场就会被黄沙掩埋。

        似乎是为了证明石油人的话,5月10日下午,我们刚刚到达和田河气田的站场,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黑下来了,沙尘暴追踪而来。在站场室外采访没多久,记者的头发、脸上就被风刮上了一层沙子,连耳朵、嘴里都跑进了沙子。

        站场的石油人告诉记者,建站6年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沙子越刮越多,在站场周围越堆越高,站场位置越降越低。这里没有水,也没有一丝绿色,全部用水和物资需要三天一次从外边运进来。一旦遇到冬季大雪封山,站场的生活十分狼狈。员工在站场每工作一个月可以轮休一次回基地。每次回基地前很多员工都焦虑烦躁,感觉身体到了极限。

        在站场设备旁,刚刚巡检完的易文涛告诉记者,每到冬季用气高峰时就会感觉压力特别大。既使是冰天雪地十分严寒的天气也要增加室外设备巡检的次数,因为冬季用气量是淡季的十倍,很怕设备出现故障,影响和田地区老百姓的冬季用气取暖和做饭。

        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而记者此行采访后又总结出一句话,“不到塔里木石油采访,不知新疆行路之难,工作之艰苦。”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塔里木物探处副总工程师王乃健告诉记者,克拉2大气田的大发现,曾吸引了世界各国石油勘探开发队伍的目光。一家著名美国公司的首席勘探专家雄心勃勃地来到这里考察,想参与建设,但考察一番之后,他摇摇头走了。这里油气开发的艰难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

        记者手记

        “新疆大庆”的建设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但“新疆大庆”的目标对石油人是巨大的挑战,面临着时间风险和工程技术瓶颈。

        到“十二五”末油气年产量5000万吨当量,意味着两年半时间,中国石油在新疆地区产量要在目前基础上增加约40%,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油气当量分别要在目前基础上增加近60%和70%。

        塔里木石油公司副总工程师张福祥说,塔里木油田已连续5年保持2000万吨的油气当量水平。在未来的两年半时间内,塔里木油田要完成老区稳产1870万吨和新区建产1300万吨任务,重点建设好克深气田60亿方、大北30亿方等6项产能建设工程。

        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密集的工程建设,在中国石油也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塔里木油田3000万吨倒计时已经揭牌,油田已按照目标倒排项目建设节点到天,且每个节点关系到下一阶段产量。

        在新疆,好找的油气资源都找到了,原来能想到的办法也都用上了。下一步怎么办?

        塔里木石油人给出的回答是:吸纳一切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塔里木会战精神,勇闯禁区、攻坚克难。

        在塔里木油田日夜兼程的采访中,记者坐着各种汽车走过了近3000公里的行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去和田河气田的砂石路上,长时间上下左右不停的颠簸和抖动中,记者的视线不断被路两侧的胡杨吸引而去——在新疆的烈日下,胡杨褐色龟裂的枝干和嫩绿的叶片生机勃勃。那一个个瞬间,胡杨给记者一份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胡杨的坚韧也是石油人精神的一种写照。

        在塔里木油田,记者还记住了一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塔里木石油人的座右铭。(本报记者 张 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