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超级计算机被誉为计算机中的珠穆朗玛峰,是理论和试验之外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以“天河一号”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的发展,意味着我国在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升国家经济与科技实力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存在一系列复杂、大型的问题需要求解,“天河一号”等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因为,科学家经过努力,可为这些问题建立越来越精细的物理模型,然后通过相应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机上求解,而这些计算问题中,最复杂、最大型的一类,被称为“挑战性计算问题”,必须依赖运算速度极快的大容量大型计算机,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
“天河一号”创造的第一
■在国际上首创CPU和GPU相融合的高效并行计算体系结构。
■2010年11月,在国际TOP500组织发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
■建成国内首个军民融合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
■采用国内唯一通过国家公安部B2级(最高等级)认证的操作系统——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统。
国外专家评“天河一号”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数字与模拟信息项目主任让·戈诺尔说:“天河一号”的运算速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意义远远超过计算机本身。这意味着中国科研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表明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增强。
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编撰人之一、美国田纳西大学计算机学教授唐加拉说:“互联芯片主要涉及处理器之间的信息流动,对于超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起到关键作用。‘天河一号’的互联芯片由中国研制,具有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知识产权战略副教授平塚三好说:“依靠世界顶尖超级计算机和开发实力,中国在科研、工业技术、国防力量方面都将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德国《明镜》周刊则如此评价“天河一号”: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常被西方扣上“拷贝”的帽子,但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创新国家了。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事记
●1983年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首台银河-Ⅰ亿次巨型机,使我国成为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1992年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首台银河-Ⅱ十亿次巨型机,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并行巨型计算机的空白。
●1997年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首台银河-Ⅲ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
●1997—1999年 曙光公司推出曙光1000A,曙光2000-Ⅰ、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 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Ⅰ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使用。
●2002年11月 由联想公司设计的深腾1800超级计算机首次跻身世界前100名(列第43位)。
●2004年6月 由曙光公司设计的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首次跻身世界前10名(列第10位)。
●2008年 国内第一个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的异构机群系统“深腾7000”诞生,Linpack性能突破每秒106.5万亿次。
●2009年6月 实现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的曙光5000A正式落户上海超算中心。
●2009年10月29日 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这台计算机每秒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2009年11月17日 在当天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名单中,“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位列世界第五、亚洲第一。
●2010年5月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星云”超级计算机在曙光公司天津产业基地研制成功。
●2010年5月31日 “星云”以Linpack值1271万亿次,在第35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列第二位。
●2010年9月 中国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13排计算机柜全部安装到位。
●2010年11月16日 国际TOP500组织发布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天河一号”二期系统以每秒4700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2566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同年,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计算机“天河一号”A系统投入运行。
●2011年10月27日 “国家级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在济南正式揭牌,其采用的神威蓝光高效能计算机,由国家并行计算中心研制。这是中国首台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全部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2012年3月26日 广州市政府与国防科技大学签署“天河二号”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合作协议和研制合同,将投入18亿元人民币,在2015年底前建成国际领先的超级计算中心。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特约记者王握文、本报通讯员何书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