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

    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覃国慈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5日   11 版)

        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深刻分析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第一,主动做好群众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基层。通过构筑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以基层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工作网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做到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始终带着感情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贯彻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社会管理中以群众期盼为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群众现实的生活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第二,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使得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创新社会管理,要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妥善处理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一是要注重从源头预防矛盾,统筹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发生,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二是要及时发现矛盾,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在管理环节上,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的转变,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三是依法调处化解矛盾,以法律体系、法治秩序和执法规范为支撑,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协调发展上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采用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三,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各种社会互动机制,主要是健全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其一,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取向,保证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做到根据利益分化的现实,充分考虑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利益,积极探索对不同利益群体都有利的合理公平的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从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赢。其二,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建立顺畅的渠道,将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反映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形成反映灵敏、运作有力、执行高效的工作链条,搭建多种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形成便捷通畅的诉求表达制度安排。其三,健全权益保障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重点是维护好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尤其是要保护困难群体的权益。要采取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减少社会和市场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各社会阶层、群体、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做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就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受教育权和保障政治参与,使科学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