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新华社发表了光明日报署名文章:“郭明义微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截至6月4日下午6时,据SOSO新闻网统计,共有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329家网站转载此文,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辽宁日报等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转发。湖北宜昌网友“爱你不是两三天”在新浪上留言:“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网友“无语钟”在《四川在线》上撰文:“先进人物永远被时代、群众所需要。”新浪网副总编周晓鹏说:“微博上的内容浩如烟海,但郭明义微博的出现,给新浪微博带来了新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微博中讨论公益、捐助和道德的话题越来越多了。我们期待着千千万万‘郭明义’的出现,在网络上凝聚起更多健康向上的力量。”
“我能用微博做些什么”
“记得我第一次去鞍山教郭明义用手机发微博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能用微博做些什么?’是啊,在以微博为标志的自媒体时代,用微博做什么的确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东北新闻网主题部副总监曲晟对记者说。
互联网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隐蔽性。一些人在现实中是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一到网上,立马变成愤世嫉俗的“愤民”,他们以键盘为武器,找个话题,拉开阵势就骂街,随便选个靶子就泼脏水、踢场子。某些人动不动就在网上发牢骚,爆粗口,约架斗殴,现实中的“循规蹈矩”与网络上的“天马行空”形成强烈反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你能用微博帮助更多的人!”曲晟的一句话坚定了郭明义开微博的信心,让他很快成了一个“微博控”。 “通过郭明义微博,我们看到了一个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网络世界。”网友“花香大米糖”告诉记者:“我虽然和郭明义师傅在一个矿业公司,但我们两个单位相距几十公里。是互联网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我们找到了奉献社会、成就高尚人生的最佳路径。”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郭明义”
有很多先进典型,在媒体轰轰烈烈报道一轮后,就被束之高阁,在公众视野中逐渐消失,郭明义这个典型何以成为“恒星”,持续发挥着引领作用?“对真实近乎苛求的态度始终是网络传播中最大的特点,网友对热点事件的反复质疑以及网络上自发组织的辟谣联盟,本身就反映了网民对真实的呼唤以及对不真实的零容忍。”东北新闻网主题部总监游凯告诉记者,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能否经得起网民细致到纤毫的追问,是典型能否长久立足的基本条件。
郭明义的事迹报道后,有人怀疑他做那么多好事是否有夸张,甚至质疑他每天四五点钟起床上班是不是真的。郭明义呵呵笑着说:“看我每天的微博就一目了然。这么多人关注我,我应当主动曝光自己的行踪,和大家离得再近些。”
还有人质疑郭明义的献血量。郭明义这样回应:“这6万多毫升的献血是这样形成的:一年献两次,一次200毫升,也献过400毫升。除此而外,我还经常献血小板,血小板献血的时间是一个多月可以献一次,一个单位的血小板相当于800毫升血,这是卫生部计算献血的标准。”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虚拟社会也需要道德的引领,也需要道德的力量作支撑。郭明义面对网友质疑,与公众真诚的交流,更显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谦逊与真诚。“真实,只有真实,才能禁得起网民的质疑;只有真实,才能把高尚的精神传递;只有真实,才能让人觉得可亲可近。”曲晟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郭明义,每个人都希望成为郭明义,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郭明义。东北新闻网编辑贺晓雁说,郭明义的微博,让一些迷茫的人,看到了光明的方向;让那些向善的人,找到了精神家园。今天,“郭明义”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400余支爱心团队在奋斗,是70多万名志愿者在奋斗!当社会上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女护士”、“最美司机”越来越多,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更加温暖、更加和谐的社会。
“不仅要管好微博,还要用好微博”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成为眼下最为火热的信息传播工具。东北新闻网无线业务部副总监牛鑫说:“老郭微博的成功提示我们:我们不仅要管好,还要用好微博。”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只有积极利用、善于利用新兴媒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游凯总监告诉记者:“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媒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成为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据统计,全国网民有5.13亿人,手机网民规模为3.56亿人,微博用户有2.5亿人。微博的迅猛发展正是顺应了以手机为主要平台的移动互联大趋势,受到那些阅读时间短、又经常使用手机的年轻人的狂热追捧。”
“用受众最热衷的社交平台、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通过最直接的点对点的互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现代化的慈善模式结合起来,让模范的示范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这就是郭明义微博的成功秘笈。”贺晓雁说:“我们欣喜地看到,辽宁省的武秀君、曹伟等120多位道德模范开通了微博,在这个微博平台上,只上过小学的曹伟救助了好多人,高玉贤更是用‘义救路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社会的真善美。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爱心为微博这个平台注入着温暖的力量。”
(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 勇 本报辽宁6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