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湖北省阳新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补助资金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除政府公开的学生数有以少报多的情况存在外,一些本不存在的“幽灵学校”仍领着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学生人数存在水分的情况在阳新不少学校或多或少存在。
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对于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该惠及每一名农村学生的资金,却长期在阳新频频“闹鬼”,甚至冒出根本不存在的“幽灵学校”吃空饷,暴露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其中最让人困惑的是,为何在媒体曝光之前,从当地财政审计等监管机关到教育行政部门,面对长期存在的问题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受益”学校都是铁板一块、三缄其口?通过虚报人数甚至编造“幽灵学校”得到的空饷,最终又流向何处?
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是客观事实,但如果以此为吃空饷的学校开脱,为守土有责的监管部门辩解,则掩盖了事件的实质。表面上看,制造“幽灵学校”的是某些学校负责人,但反映出的却是体制机制的严重缺失和漏洞。财政和人事信息不公开,公众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和途径,才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配套组成,在一些人眼里俨然就是“唐僧肉”。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就成了潜规则,专项资金公共财政属性被人为淡化,身边的人缺乏举报、监督的利益驱动。前一段,媒体披露了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教育系统普遍存在“吃空饷”的问题,该区教育局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理直气壮地回答:“空饷吃的是财政的钱,关你什么事?”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我们不能把“幽灵学校”吃空饷屡禁不止的原因归结于某些人善于钻监管空档、善于经营利益关系,因为在他们背后,是表面人人有责,其实人人不担责这棵“大树”支撑着。对隐藏在“幽灵学校”背后的“幽灵”,更需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彻底的反省和纠正。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将资金指标层层分解,而是多一些实地的调研论证;不是习惯于内部掌握,而是在公开透明的状态下划拨资金;不是停留在事后监管,而是将资金的分配使用贯穿于监管的全过程;不是法不责众,而是人人责任在肩,“幽灵学校”焉能堂而皇之地存在?因此,体制机制不改,“幽灵学校”难除,这决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