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法网写真

    法网的偶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4日   11 版)

        在罗兰加洛斯的外围球场,一位中国男孩每天中午扛着一大摞盒饭跑来跑去。看他烈日下满头大汗,记者劝男孩稍作休息。攀谈间,这位男孩道出了一位中国退役运动员的生存之路。

        他叫曲涛,23岁,原国家击剑队男子花剑运动员,退役后来到法国,在击剑俱乐部义务带课,自己开餐馆送盒饭。把运动当做终身爱好,运动带给我们的回报是丰厚的,包括强壮的体魄、开朗的心境、坚忍的意志、在运动中培养的“战友”关系、通过运动获得的解压方式。

        但是,做职业运动员是另一回事,运动员的目标是争取唯一的冠军。而且运动员的职业寿命相当短暂,即使是顶尖运动员,退役后一样面对由灿烂到黯淡的人生。如何承受这种心理落差,如何在运动场外谋求生存,都是现实问题。

        在曲涛这一批击剑年轻运动员间,只有他来到击剑氛围浓厚的欧洲,19岁就背井离乡的艰苦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每周去击剑俱乐部教三至四次课,自修体育心理学的大学学分,经营着自己的小餐馆,闲暇时度度假,曲涛笑言自己是自谋生路的典范。“其实在法国,没有职业与业余运动员的差别,运动员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有固定的时间到俱乐部训练,而后通过俱乐部参加全国比赛,优胜者进入暂时的国家队集体训练一段时间,而后就去参加世界大赛乃至奥运会。”

        运动员常常是大众的英雄,夺标的一刹那的确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为了这一刹那,运动员付出很多。运动员为夺标而艰苦训练的事迹常让人感动,但也有运动员从运动场的胜利中退下来后,在社会的竞争中找不到方向。谁能剪断中国运动员的生存尴尬线?仰望阳光,曲涛的笑容很灿烂,“我们的生活不能千篇一律。我们的生活要自力更生。最起码我的生活不尴尬。”

        看着罗兰加洛斯大屏幕上的“中国金花”李娜,曲涛饶有兴致地说:“她也是自力更生,这也是中国运动员培养模式新的尝试。她成功了。”国外运动员培养模式好似一面镜子,训练、比赛、学业、工作与生活如同一曲欢乐的交响乐,李娜如鱼得水,曲涛也乐在其中。(本报记者 侯珂珂 本报巴黎6月3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