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残疾环卫工人曹月华夫妇的世界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4日   10 版)

        在湖南韶山,有这样一对环卫工人,他们普通,每天与扫帚、簸箕为伴,穿行在韶山核心景区的路面上;他们特殊,因为身体的残疾,在做同样工作的时候,他们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们恩爱,每天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分享快乐,一起面对困难。

        辛劳:只为街巷的美丽

        在韶山景区门楼通往韶峰景区的主干道上,记者远远地就看见两个橙色的影子在晃动,那正是曹月华夫妇在收拾垃圾桶。当人们还酣睡在自己温暖的被窝里时,他们却拿着扫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此时街头还十分冷清,除了风呼呼的声音和偶尔有一辆车经过,就只剩下扫帚声和收拾垃圾桶的零碎声。

        作为韶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环卫所普通的环卫工人,质朴、善良,眼神里时常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从2009年到现在,无论风雨,无论寒暑,他都一直坚守在环卫岗位上。就是这样一个最底层的环卫工人,一个用如水的生命驮载着城市文明、涤净着红尘绿叶的人;一个用布满粗大老茧的手,把污垢带走,用圣洁的心灵细雨谱写世间最美音符的人……

        坚守:只为执著的信念

        曹月华是湖南安化县栗林乡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结实的中年汉子从此与健康失之交臂。

        2000年2月26日,在广州某建筑工地上,由于部分天沟混凝土模板发生坍塌,造成部分脚手架倾覆,巨大的水泥板从五楼坠落,压在正在从事天沟浇筑作业的曹月华腿上。经过整整半年的治疗后,曹月华握着印有二级肢体残疾的残疾证走出医院。

        被问及感受,他笑笑,一句简短的“还不错”,饱经风霜的脸上泛起憨厚的表情。4年里,韶山景区门楼通往韶峰长达4公里的路上,哪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广告牌,哪个绿化带长出了新的枝叶,哪个地方的垃圾桶需要更换了,他都熟记于心。就在闲聊的这几十分钟里,主干道上又有几个白色的塑料袋被风卷来卷去。曹月华迅速起身,用手把垃圾捡进了他自备的垃圾篓里,就连角落里的一个烟头,他也一并捡了起来。

        当问及为什么不回老家时,他告诉我们:“我的右腿完全没有知觉,工作很难找,经表亲介绍来到这里,韶山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收留了我。韶山是我的第二个家,我们的感情都留在了这里,我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想要一直扫下去,直到扫不动的那一天。”

        快步:只为忠贞的爱情

        两个扫帚,一把夹钳,一辆垃圾车,风尘仆仆的夫妇俩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度过了数不清的白天黑夜,却知足而乐。在这对特殊的夫妇身上,给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妻子李立军那瘦小却身手矫健的背影。

        望着她消瘦的身体和布满皱纹的脸庞,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她是城市街道最美丽的身影,她的美,也在这一刻定格。

        18点30分,曹月华夫妇俩收工返回。当我们踏进韶山乡韶山村石山组租住的一个矮小的平房内,李立军拿出一个有些破旧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拿起帕子,擦了擦曹月华脸上的汗水,就急忙做饭去了。一碗蔬菜,一碗酸菜,两碗米饭就是他们的晚餐。当我们问及感受和为什么走路这么快时,李立军笑了,她说平时脚步放快了,自然也就习惯了,“他是我老公,照顾他理所当然。”看着她那质朴的表情,我的心底突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感动……

        本报记者 龙 军 本报通讯员 左媛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