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见 解

    “粉粮”工程:建设立体粮食生产体系

    陈智忠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4日   13 版)
    板栗
    荸荠
    菱角

        编者按 

    5月14日,本版以《“八连增”背后的科技隐忧》为题,刊登了对中国农科院吴敬学研究员的专访稿。吴敬学提出,单产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增长的贡献呈现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粮食单产增速减缓,表明科技缺少创新突破。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陈智忠老师来电并来稿,提出实施“粉粮工程”,目的在于探寻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途径。今天我们刊发陈老师的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更多读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我国广泛生长于林地、沼泽湿地和水域中的许多淀粉类经济植物,都是很好的粮食资源。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粮食资源,笔者建议实施“粉粮”工程:通过集成和创新非耕地淀粉类粮食资源植物的生产栽培、品种培育和制粉加工等技术,以小麦、玉米、薯类、豆类、杂粮等为原料,开发生产营养成分全面的食用“调和粉”类系列产品,俗称“粉粮”,引导广大消费者选择这种营养经济的粮食食品新品种。

        实施“粉粮”工程,可充分发挥我国粮食品种多样化优势,通过粮食品种外延的增大,来增加粮食面积。在现有耕地基础上,向山上和水下要粮,形成生物多样化立体粮食生产体系,实现粮食生产单产、面积两手抓,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展望2050年,即使我国的人口能够控制在16亿,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将翻一番,但可耕地面积却将减少1/5。仅仅依靠提高单产,是难以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专家对我国1949—2007年的粮食总产、单产、面积、复种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粮食单产继续增加但增长率递减,单产对总产的相关系数由0.986下降到0.558,而面积对总产的相关系数则由0.418上升到0.641。可见,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面积的作用越来越大。

        实际上,陆地包括林地、耕地、沼泽湿地和水域等,从净初级生产力和总生物量看,林地要远高于耕地,沼泽湿地和水域与耕地相比不相上下。生长于林地的许多淀粉类经济林果实,是很好的粮食资源,如板栗就素有“铁杆粮食”之称。同样,生长于沼泽湿地和水域中的许多淀粉类经济植物,如菱角、莲藕和荸荠等,也是很好的粮食资源。目前集约化的粮食生产几乎不把它们作为生产对象,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粮食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逾越我国粮食面积的硬约束,依靠粮食品种外延的增大,来缓解耕地减少的矛盾。我国林地面积是耕地的两倍左右,加上数量可观的沼泽湿地和水域,可以有效地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的总产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为此,建议政府研究制定我国“生物多样化立体粮食生产模式”的发展战略体系,包括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能力、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等。

        首先,充分调研我国现有的山地、沼泽湿地和水域等非耕地淀粉类粮食资源植物状况,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和生物技术,开发、培育适应于林地、沼泽湿地和水域的淀粉类粮食资源植物新品种,在生态友好的前提下,可持续地提高它们的单产水平。从组织到实施、从技术到生产,可操作性强,完全能够实现。

        其次,利用我国现有的山地、沼泽湿地和水域等非耕地淀粉类粮食资源植物,研究开发营养成分科学、合理、经济的食用“调和粉”类系列产品,技术成本低,市场需求潜力大。目前营养成分全面、搭配合理的食用调和油,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相信,将这些新的淀粉类粮食资源植物品种,加工成营养成分全面、搭配合理的食用“调和粉”类系列产品,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