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学者见证:

    创新理论走进火热实践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4日   01 版)
    10年来,庞元正一边潜心研究,一边积极宣讲科学发展观,足迹踏遍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本报美编 郭红松绘

        开栏的话

        基层干部群众对专家讲课越来越有兴趣,大城市的学者密集向“小地方”送经,基础研究在科研院所“吃香”了……这样的新鲜事,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刻印在我们的记忆里,可圈可点,可触可感。点滴变化连在一起,呈现的是一幅当代中国的发展图景: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祖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繁荣富强。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基层变迁》专栏和《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图解》专版。我们的记者将深入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经济等领域的基层单位,透视历史变迁,倾听基层声音,反映辉煌成就;《大图解》专版作为“基层变迁”报道的延伸,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呈现相关领域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敬请关注。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党的十六大报告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 

        下课铃响了,庞元正却下不了讲台。

        和往常一样,一收起讲稿,就有几位学员“呼啦”围了上来。

        “正听得在兴头上呢,就下课了。”说话的是来自广东湛江生物质发电公司的学员伍证团。

        “是啊,把科学发展观讲得这么透彻、这么精彩,真该让我们的员工都听听。您能不能尽快去我们那儿讲一次?”广东粤电集团环保公司总经理李勇深有感触,向庞元正发出邀请。

        这是5月20日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课后的一幕。庞元正,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研究成果丰硕的哲学界知名学者,却是全国各地很多党员干部的熟面孔。10年来,他一边潜心研究,一边积极宣讲科学发展观,足迹踏遍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让党的理论被更多人所掌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我是传播者,也是见证者。”庞元正说。科学发展观就像一条主线,串起了他10年来忙碌而充实的日日夜夜,也串起了广大基层“山乡巨变”的一幕幕场景。

        宣讲途:日夜兼程,辗转各地

        庞元正有记工作日志的习惯,每年一本。拿出最近的几本翻开,行程安排用各色笔迹写得密密麻麻,记录下天南地北传播理论的奔波;打开电脑,讲稿也按年份分成好多个文件夹,粗粗一数,足有三四百份之多。

        他最难忘的是2004年2月的一份讲稿。那是在沈阳,他第一次下基层专题讲授科学发展观。

        “1000多人听课,座无虚席。好多人整堂课都在记笔记。”时值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之初,很多基层干部和党员还不太理解其深刻含义。下课了,学员们提出一堆问题:全面发展,那还要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和“三个代表”是什么关系?庞元正一一解答。

        “那时候更多的是‘启蒙’,讲清楚最基本的理论内涵。”庞元正说,“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实际,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需要,我们应当急群众之所急,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发展的、火热的实践。”

        随着各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讲课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各地干部群众的学习要求,庞元正有时不得不日夜兼程,辗转各地。

        随手翻看一页行程:2004年4月7日,出发去温州讲课;9日到杭州,10日到晋江,12日到福州,13日回北京,再马不停蹄地奔赴总装备部……在机场、在飞机上,他常是一坐下来就备课,即使飞机晚点深夜到达,也从不耽误第二天的讲课安排。

        每到一个地方,庞元正都要根据各地情况重新修改讲稿。一下飞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来当地最新的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报告,仔细研读,以加强宣讲的针对性。(下转3版)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理论宣讲工作火热展开。更多内容详见9版《大图解》专版)

        那时的他身兼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等多个职务,教学、科研、行政一肩挑,任务已很繁重。为了宣讲,他几乎牺牲了所有节假日,却不以为苦。因为,他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

        庞元正身后,是一个数量可观的宣讲群体——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理论宣讲成为一项面向基层普及大政方针的常态化机制,从中央到地方,很多学者牺牲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踊跃投身,在城市山乡播撒理论火种。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庞元正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愈发忙碌。为了让党的理论创新及时指导实践,他调整了宣讲重点,更加注重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指导地位、对中国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讲解。他发觉,听众们的热情更高,关心的问题更加务实了。

        “听众越来越注意考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了。比如在西部地区,他们会问怎么处理好‘好’和‘快’的关系;在上海,他们会和我谈论怎样坚持科学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等。”庞元正感到很振奋——这说明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兴趣浓厚了。

        “十二五规划”制定后,庞元正在宣讲中加大了对科学发展观指导民生问题的阐述,现在,又把宣讲重点放在了对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总结与思考上。他发现,学员们的提问越来越多,课外交流的很多观点对自己有启发。在浙江嘉善县、陕西甘泉县、河南汤阴县等地,他和基层干部深入交流,至今念念不忘:“基层的干部,却有站在高处的视野,在实践中对科学发展的探索令人佩服。”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嗓子嘶哑着。这是常年讲课给他留下的病痛。但他不后悔:“那么多听众认识提高了,值。”

        “庞教授和中央的专家们常来我们这儿讲科学发展观,层层传递下去,影响很大。现在,连普通村民都会用科学发展观‘教育’乡亲了:‘你这样做不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李晓南说。

        (小题)研究路:“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庞元正下基层宣讲,日程总是排得紧凑。安排他游山玩水,不去;唯有一件事留得住他:参观当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单位。

        “十年来,我亲眼看到,很多地方因为吃透了、用好了科学发展观,一年一变样。”庞元正说。

        最让他感慨的,是各地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

        近年来,他多次到贵州、云南、海南等地调研生态环保工作,一些地方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村的实践令他惊喜。在鄂尔多斯市,一对数字让他震撼:十几年前,鄂尔多斯的荒漠化率是75%,而现在,植被绿化率达到了75%。

        2006年,他结合课题《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在八个省市派发了2000份问卷进行调查,发现有77%的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结合调研,他精心撰写了课题报告,主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一起抓。

        类似这样的理论探索,庞元正作出了很多。自2003年来,他主编了我国首部科学发展观研究著作,发表研究科学发展观的论文70多篇,多个观点引起理论界重视,也为党和政府有关决策提供了参考。“党的理论从来不是固步自封的,它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营养,集中全党智慧,吸纳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所以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庞元正说。

        现在,庞元正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即将出版,他颇感欣慰。更欣慰的是,在他和很多全国知名学者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地方宣讲骨干已经成长起来了。“我们将一起努力,把最新的理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基层,让广大群众掌握实现科学发展的思想武器。”本报记者 王斯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