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扬州:15年建成“文化博览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4日   04 版)
    “双博馆”
    扬州文化艺术中心
    夕阳映照下的瘦西湖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将文化作为城市最具特色的资源进行保护,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打造。

        ■扬州市代市长朱民阳:倾力建设“文博城”,使之成为市民的“文化乐园”,旅游者的文化寻梦之地。

        主持人语

        博物馆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存在形式,还原历史,再现文化,启迪未来,以文化之。对一个城市而言,博物馆意义非同凡响,上至城市精髓之贯达、养成,下至市民情操素质之滋养,无不依赖于博物馆之光热。“保护与利用并举,改造与复兴同步”——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作出建设“文化博览城”的决策,用意之深,可见一斑。且看《文化强市百城行》扬州篇。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置身于扬州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时空隧道里,我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她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已成为新扬州发展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学生郑亦清参观“双博馆”——扬州博物馆和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后,写下了一篇《触摸城市的魂》,这是其中一段充满感情的话。

        2006年5月,扬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文化博览城”的重大决策,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把扬州建设成为“文博城”。截至2011年底,扬州文博场馆建成开放数达到82座。扬州市民出门几百米,就可任意进馆参观。以古城区为原点,东南西北文博场馆随处可见,如同粒粒珍珠镶嵌于城市肌体之上,偌大的扬州城,“文化”春风吹得人陶醉。

        城市特色发展的坚持,城市文化个性的弘扬

        为何要建设“文博城”?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多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将文化作为扬州最具特色的资源进行保护,始终坚持特色发展,着力传承历史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市民素质,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坚守并弘扬城市个性,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趋势中彰显扬州的独特魅力,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建设“文博城”正是扬州坚持特色发展的新的决策。

        2007年1月,数易其稿的《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正式下发。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洪军自豪地说,通过“文化博览城”建设,我们要把扬州隐性的文物资源亮出来,分散的文化资源串起来,宝贵的精神资源用起来,充分挖掘古城扬州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

        前不久,2012年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据谢正义介绍,到2014年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扬州将完成百座文博场馆建设计划。他表示,蕴存于文化中的无形力量,将演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市民的“文化乐园”,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

        今年春节期间,扬州“双博馆”举办“横空出世——唐宋元明清瓷器极品汇展”,陈列展出82件瓷器精品,这些来自扬州博物馆、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扬州文物商店的众多“国宝级”文物,为市民以及游客奉上了精美的春节文化大餐。

        一项调查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市民参观博物馆的平均次数达每人每年3至5次,而在我国,每年平均只有5至6人走进博物馆一次。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扬州市列入统计的15家重点文博场馆接待市民和游客152.73万人次,远远超出国内平均水平。

        “文博城”建设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成果。“在扬州,文博场馆已经成为市民的文化乐园、国民教育的第二‘课堂’。”洪军说,政府通过文博城建设让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有了更好的载体,增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同时,市民通过文博场馆展示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崇文尚德、文明优雅的习惯,促进市民整体素质提升。

        旅游者的文化寻梦地,古城申遗的魅力支撑

        始建于明代的扬州大观楼曾有“长江第一景观楼”之誉,与武汉黄鹤楼、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并称长江“四大名楼”。由于江岸变化,扬州大观楼已于清代沉入江底,当年胜景只能在无数名人雅士的诗作中畅想。今年4月,大观楼复建工程已经正式开工。不久,一个深含历史和文化的旅游景点将在扬州诞生,成为千千万万旅游者新的文化寻梦地。

        目前,扬州众多的旅游景点中均有不少历史遗存,文博城建设让这些遗存借机整修完善,同时提升了城市旅游的文化含金量。作为国内唯一一座集大运河、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海上丝绸之路三项申遗于一体的城市,在“文博城”建设中,修缮重宁寺大殿、汪鲁门盐商住宅、盐运使司衙署门厅等十余个项目均成为申遗点,使“文博城”建设与扬州申遗目标实现互相促进。

        去年国庆“黄金周”,扬州共接待游客314.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7.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9%、22.98%,首次入选“全国重点旅游城市20强”。

        产业发展强劲助推器,文化复兴经济繁荣交响乐

        “文博场馆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保护遗存,助力文化复兴,二是服务社会,助推经济繁荣。”前任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秋年表示:“在扬州,文博城的社会功能正日益凸显。”

        文博场馆助推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扬州工艺坊。“天下玉、扬州工”,在国内首座玉器博物馆,一件件玉器珍品光彩夺目。这里,不仅有成品展示,更可以全程观赏玉器大师制作玉器。扬州工艺美术馆内,扬州雕版、扬州刺绣、通草花等非遗项目精彩纷呈,扬州手工艺作品的艺术成就之高令人震撼;在扬州剪纸博物馆,一张张普通的彩纸在大师现场演绎的剪刀下,迸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文博城”建设给扬州带来的经济效应已在各个行业与地区显现。

        在城市“双东”和教场历史街区,林立的店铺已成为古城精品旅游线与文化消费集中区;在扬州工艺坊、杭集牙刷博物馆、琴筝博物馆、剪纸博物馆,传统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一清晰展现,其精品和珍品展示,将产品变礼品、企业变产业,扬州工艺美术行业一举成为全国行业的领军,正在走向全面复兴。

        “保护与利用并举,改造与复兴同步”,扬州“文博城”建设鸣奏的文化复兴与经济繁荣的交响乐,正是扬州人对祖先遗存的深厚历史文化表达的无限尊重和敬畏。 本报记者 袁 祥  本报通讯员 王 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