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从机场更名反思功利绑架文化

    □ 刘巽达

    作者:刘巽达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1日 02版)

        四川省宜宾机场将搬迁并重新命名为“五粮液机场”的消息一经发布,舆论哗然。公众质疑的焦点是:一个机场乃至一座城市的名称让渡权,究竟属于谁?如果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只需说服本届政府,就能获得一个机场的永久命名权,那么一旦此举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谁来为过失买单?

        一个机场的名字与一座城市的名称一样,具有含金量极高的识别功能,它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物。对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当地人民而言,它不但是物理空间的家园,也是心理空间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家乡父老还是客乡游子,想起它的名字,就生出归属感、尊崇感、荣誉感,它让爱国主义变得可触可感。由此可知,这些名字,绝对属于公共资源,它的任何权利让渡,必须得到全体人民的同意。任何一届政府,在没有得到人民赞同的前提下,轻率让渡命名权,就是漠视民意。

        当地政府在“名称让渡”中是否获得经济收益?虽然我们尚无明确证据得知,但类似的例子足以引起高度警觉。某些部门打着改革旗号公然“创租”和“寻租”的恶性案例所在多有,将公共资源变成地方机构的利益,并且堂而皇之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花招。

        即便是纯粹的“体现政府对于当地企业的扶持与助力”,希冀通过企业冠名机场,强化品牌效应,实现所谓的商业价值最大化,也是极其短视的错误选择。公共资源的利用只有建立在公众普遍接受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长远的生命力,而商业品牌所蕴含的文化含量,极其有限,如何能够媲美具有历史积淀的地名?不要说是商业品牌,即便同是地名,一旦更名,也会伤及人民的感情,引来舆论汹汹。有些官员误以为“行政区划”是“行政官员”的分内事,却不知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权力范围。乱用权力,将会加大人民与政府之间的间隙,甚至把人民推到自己的对立面。

        将民众排除在公共文化决策之外,是对大众文化权益的践踏。宜宾机场改名事件,让我们再次看到功利绑架文化、绑架历史的现实案例。兹事体大,不要说笔者“上纲上线”,事件背后的种种推动因素,折射出有违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误区”,对于此事的深入剖析和评判,才刚刚开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