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和光明网联合主办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教授,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研究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教授等首都经济学界知名学者与会,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在产业新城建设方面有着十年探索实践的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参加了研讨。
专家学者就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及突破路径等问题发表了精彩观点,就各地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类经济发展模式作了综合评述。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还就如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寻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在园区开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机制构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版特刊发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必须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实践创新
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堪称扩大内需、推动增长的强大内驱力。“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经历了滞后城镇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后,中国城镇化进入到与重新工业化阶段相适应的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实践面临怎样的现实局面?
朱铁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关于城镇化,学界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有人认为城镇化主要是发展大城市,还有人主张城镇化主要是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小城镇。我觉得,城镇化要“大”“小”并举,相互结合,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有主有次,使之起到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间则表现为区域性的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国家内则表现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城市之间的区域性合作,表现为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的特征,传统的城市体系发生着不断变化。总体来看,城、镇、乡要统筹兼顾,从各地的发展实践来看,哪里的县域经济发展得好,哪里的城镇化步伐也就越快。这些年以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关键是要考虑城镇化的质量,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一定要和农民增收致富,一定要和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相配合、相适应。
搞好科学规划是推进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必须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实践创新,要以实践创新来提升内涵和质量。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众所周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由来已久,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消除,在某种程度上还被强化,而且有继续被强化的趋势。城乡统筹就是要消除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分割的状况,实现城乡一体化。从总量来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或将超过10亿,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将只有5亿多。进城的5亿农村人口中,如果有一半的人口退出宅基地、承包地,估计能退出一亿亩以上。所以,我觉得城市的建设用地应该够用,因为农村的土地使用是非常粗放的,不住人的农村住宅用地就可以转变为耕地。从这个角度上讲,城镇化只会导致耕地的增加,而不会导致耕地的减少。很多学者,不是从动态的长远角度去看,只看到城市郊区大量耕地被占用,却没有看到农村已经没人了,或者将近一半的人口已经离开了农村。未来20年,存在着双重占地的问题,进城的农民住在楼房里,占了城市的地,同时他在农村的地没有退出来,这就是一个双重占地。但未来总有一天,他会把农村的宅基地退出去,退出的宅基地可以恢复成耕地。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工业化是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龙头。在中国经济积极寻求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之中,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内需驱动的主角,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县域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区域经济,这种区域经济可能是比较特殊的区域经济。从县域经济原有的性质来看,确实是一种农村经济、农业经济,早期的县域经济就是这样。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县域的经济要素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看,县域经济正从农村和农业的经济体向综合性的经济体转化。在一些县域的发展中,非农产业正在逐渐取代农业的主体地位,尤其是东部一些县,基本上都是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工业占到50%多一点,服务业大约占30%,剩下不到20%是农业。在这样的状况下,县域经济的主体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了。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县域经济是在一县范围内以农业为基础,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城镇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综合经济体系,既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和中国将近60%的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综合来看,县域具有一个区域中心或小范围中心的战略地位,它和小城镇、农村的关联非常紧密。此外,县和中心城市的关联也非常紧密。根据一位德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县是中心城市下一级的二级城市,小城镇实际属于三级城市。所以说,一个区域的发展,如果构建了合理的体系,城市发展相对来说就是健康可持续的。否则,如果把中心城市搞得规模庞大,并与广大农村和一些偏远小城镇构成割裂,这样的体系设计就非常不合理,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常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从中心城市到若干小城镇的链条。如果城市体系构建不起来,产业链就很难形成,县域经济也就难以发展。
朱铁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一个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浙江两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很快,当时,浙江的经济总量70%是靠县域经济。西部、东南沿海地区虽说也都很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但是发展模式、发展条件等却是大相径庭。由此而言,城镇化的推进与实践,必须高度注重模式创新、实践创新,不能照抄照搬、简单复制。
很多人一谈到县域经济,就认为是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实际上,县域经济是内涵丰富的区域经济形态,不光是农村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结合起来,城乡融合、城乡统筹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突出特色。
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十二五”期间,国家肯定还是要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央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就是把全国的国土空间划分成三大类型:城市和工业、农村和农业、生态空间。县域经济多属于农村和农业的范畴,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废除农业税以后,农业基本上不提供税收,相对而言,农业处于劣势地位,县级政府难以依靠发展农业来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所以,县域经济的突破不能仅靠发展农业,中国的百强县,或者说是比较富裕的县,绝大多数都是工业强县。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必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在经历了滞后城镇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后,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与重新工业化阶段相适应的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如何全面推进?
周天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综观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县级市和大中城市明显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县级市的财政实力一般比较薄弱,难以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县级政府经济运作的能力比大中城市弱一些;城镇规模通常比较小。华夏幸福基业的“产业新城”发展模式适应了这一层次的城镇化、工业化需求,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大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一些体量较大的产业园区,也在从工业园区向新型城市转型。城镇化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钱从哪儿来”、“人到哪儿去”,产城融合有效解决了这两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开发区的投资运营建设过程中,先期投入至关重要。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想做大、做强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往往把开发区的体量搞得很大,但由于财政资金薄弱以及自身经验欠缺,通常在招商引资、园区规划方面力所不逮。
我参观过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运营的工业园区,他们的实践模式,有人称之为“产业新城”模式,有人称之为“产城融合”模式。我一直主张,投资体制也应改革创新,建议在各新区成立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省市县财政分别出资,作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业务。华夏幸福基业的实践,既为招商引资搭建了专业化的平台,同时也在根本上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企业被吸引来投资,把产业带来了,自然也就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因此,“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就解决了,城镇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双向提升,这是产业新城的核心诉求。过去的10年,固安县财政收入增速年均40.7%,跃居廊坊市11个县市区首位。以河北固安县域经济发展为例,通过10年的产业新城建设,固安产业结构由钓具、滤芯、塑料等传统产业跃升为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从农业县一跃而成京南产业高地。
坚持产业为魂,以项目建设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配套的发展,不断改善新城环境、居住条件以及生活配套,让居住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前途。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普遍的共识是大中小城市并举,但是近年以来,国家重点发展的主要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和中小城市的发展颇受忽视。未来20年继续推进城镇化,可能还有至少4亿人要从农村进入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正好顺应了城镇化发展的大潮。
产城融合,存在二产、三产融合的问题,产业之间首先要进行融合,然后才是产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在空间上的深度融合。二产、三产的融合为我们描画了未来发展的模式:原先我们做一个产业区,就是盖厂房、搞工业,二三产融合之后,除了工业,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从事第三产业。在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加工制造业也会不断地第三产业化。
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主要是两个集中——产业集中、人口集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产业转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产业和城市要融合发展,产业和城市要互动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要同步推进,就是说要产城融合,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支撑相互促进。
华夏幸福基业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城镇化发展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本着“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园区开发原则,整合全球资源,科学定位园区发展策略。通过产业规划、空间规划以及科学分析,为区域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发现区域价值。通过对生产、商务、生活、金融、产业促进、政策等的全方位研究,创造区域价值。通过强大的产业招商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有效传递区域价值。
二是提出了产业新城、产城融合的概念。产业化是城镇化的依托,园区是产业发展的平台与载体。园区面积通常比较大,园区已经在事实层面成为县域、城镇的一部分,承载着相当一部分的居住功能,也有一部分的社区管理功能,如果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来做支撑,产业发展、城市升级很难和谐统一。500余人的专业招商团队和横跨多个行业的企业客户数据库,对入园企业实行全程无忧的管家式服务。以固安为例,截至2011年底,园区累计签约入园企业266家,累计签约投资额347.24亿元。企业进来了就会产生就业,就会吸引人口集聚。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兴起,相关城市的配套设施、市政建设,以及围绕城市居民和产业的整体配套就带动起来了。
产业新城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匹配和融合发展。产业新城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园区的优点,又弥补了其不足。产业新城实施的理念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
产业新城,并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城市。打造城市引擎,塑造城市精神,让所有的城市都成为唯一。产业新城通过产业的集群效益,为城市经济提供发展动力。反过来,以新城出现的产业集聚模式,完善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各种配套体系,促进了产业的提升。利用产业新城,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及区域的均衡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搭建新兴载体。
(本报记者孙明泉、张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