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圆职教梦,打造专业的‘灰领’人才”
什么是教育?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现今社会对各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一所民办高校应该做些什么?”这是哈尔滨华德学院在二十年的教学中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探索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华德人逐渐摸索到了自己的“育人之路”,让教育这个名词的释义在华德人的眼中清晰起来,教育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此,记者深入学校进行采访,亲身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氛围。
记者走进校长办公室时,顾德库院长正在忙着准备不久之后参会的材料。说起如今校园的变化,顾院长感慨颇深:“现在的学校,有山、有水、有湖、有园,但是我们刚建校的时候只能借别人的地方当教室。”哈尔滨华德学院(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在20年的创业时间内,五更其名、六易校址、八次搬迁,虽艰辛坎坷,却也换得如今无数荣誉。从无“立锥之地”到拥有占地千余亩的教学楼,从只有40名学生的培训班,到如今近万人的在校生,华德学院用质量与速度,在中国民办高校发展史上书写了独具特色的一笔。
“九载艰辛探索,昔日职师独树,终不悔如初。”选择辞职创业,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一颗恒心。面对当时黑龙江职技高师教育的发展空白,敢想敢干的顾院长,毅然辞去了哈工大机械工程系副主任的职务,踏上了“创业”征程。
吃不上饭,坐不上车成了创业初期常有的事儿。“有几期培训班只有6、7个人,我们仍然照常开班授课,像带研究生一样。”当年的困境如今都成了华德学院的一笔财富。凭着诚信办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对学生超严格的管理,学校开始闯出了自己的名声。
职教梦的初步成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成为了学院领导层经常探讨的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能够抓住“变化”的学校,无疑会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知识结构优,对现场的整套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熟悉,上手快。”一位上海某知名汽车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向记者表达了他们对求职者的要求。
为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人才梯队由不同学历、年龄的人员互相搭配而成。研究生、本科生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中专、技校学生担当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而能在两者之间协调、衔接的员工却少之又少。“学历高的不愿意干,学历低的又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不少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都表达了这种观点。
用人单位的需求催生了华德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打造专业的“灰领”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金字塔形的。”顾院长告诉记者,站在塔尖第一层的是极少数的科学家;第二层的人是较少的高级研发和管理人才;位于第三层的是大量的技术型(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第四层的是有技术的一线劳动者。“第三层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
“苞米面,精细制作可能做出蛋糕!”
“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是华德学院育人的理念,每每提起这个理念,顾德库院长总会提起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参加职教会,建议应该更多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当时职教学生在人们眼中,几乎是没有投入必要的“废柴”。“会上有老师质疑我的观点,说‘苞米面做不成白面馒头’。”学习过的教育思想与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顾院长,这种观点肯定有待商榷。“苞米面做不成白面馒头,但是精细制作可能做出蛋糕。”这件事后不但使其反思教育的目的,更坚定了他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才的强烈愿望。
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备受推崇。这种理念的背后是相信人的先天遗传基因各有不同,但是每一个人身上也都有着有待开发的潜能。
个性化培养使每个学生在自己有可能的一个方面作出显著成绩,树立起做人的自信心,享受生活中的快乐。在培养个性人格的同时,使其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各具特长的合格人才。“在学生个性培养的基础上,以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本,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减少共性制约,拓宽个性发展空间。”院长助理兼学工处长白晓东老师向记者解释全员成才的理念。
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在实训楼208室,记者见到了一群对着电脑“挑战”的学生。他们专注的表情、双手敲击键盘的声音,令现场气氛忙碌又紧张。“这次的目标是更进一步,在亚洲赛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姜远飞和他的队友们在为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做着准备。这个如今梦想在洲际赛事上一展身手的学生,当初根本不敢相信自己也可以破解一道道程序难题。“学校在假期为我们提供住宿和机房,老师也不计报酬地为我们讲解,没放弃过任何一个人。”他解释着自己不断进步的原因。通过不断的训练、测评,同学与老师的关系日益紧密,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人的潜能被激发出来,诸如ACM东北和内蒙古四省赛二等奖的荣誉也不断诞生。
近些年,华德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开始由单一模式化转向个性化,强调对学生共同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及其发展要求、发展条件,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构思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和方式,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充分而和谐地发展,通过学院的教育和培训,不拘一格成才。
“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学生入学时分数相对较低、基础差,在理论学习上与一表、二表生差距较大,但是通过大量的实践我们将这部分差距不断缩小,在实践中获得自信的学生甚至能够有所超越,做到进入企业就能马上上手,进入工作状态。”院长助理兼教务处长关晓冬话中的“实践”,每天都在华德的校园中进行着。这种强调“重在践行”,追求管理环节精细化的做法,使得育人的格局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模式。
“华德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华德品牌上,这个品牌来源于严格的要求,来源于坚守。”在华德人看来,“对质量的严格要求不能变,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理念更要不断地坚守。”
2009年初提出的“整体建设理念”使全院发展步入新阶段。华德学院以不断升华、完善的理念为引领,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育教学并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功能,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突出规划、建设的系统性,在管理环节精益求精,将实践、练习放在重要的位置,比例约占教学的40%以上。通过积淀大学精神文化,营造整体育人氛围,蕴育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院风。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在华德看来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以致用是知与行的统一,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面对现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如何让学生立足社会,用自己的知识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我们所有老师的共同心愿。”学生处副处长康春丽如是说。
走进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实验室,机电技术教研室副主任钱庆文老师正在和几个学生调试着机器。“这原本是个教室,别看屋子不大,很多全国性的电子设计大奖就诞生在这里哟!”得知记者的来意,钱老师和学生们放下手里的活,与记者攀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实验室都是学生培养兴趣的地方,也是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说着,钱老师指着身边的学生,和他们手里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仪器对记者说:“他们都是我的得意门生,我们的实验室都是‘小鬼当家’,这些发明都是他们自己的设计发明,这些设计都拿了不少大奖,现在他们都比我强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荀况的观点,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要超越前人。华德的学生也正是用自己的实力践行着这句话,这一点机电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长威深有感触:“教书育人最快乐的事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背负着一身的本事,奔赴四面八方,那一刻,我感觉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说这话时,李长威老师一脸的自豪。
本报记者 朱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