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前夕,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的法官们走进江苏怀仁中学,以视频直播的形式播出了怀仁中学电视台法制频道的第一期节目——《法律故事会》。
“我们既听了故事,又学习了法律知识,同学们都很喜欢。”高一年级一班的刘文涛同学说。
怀仁中学电视台法制频道是全国第一个由法院和学校共建的专业性校园法制频道,将开设《法律故事会》、《法律讲堂》、《美丽五月花》等多档节目。这是锡山法院探索涉少案件社会一体化关爱机制的又一创新举措。近年来,锡山法院将构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立体网络作为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
受伤的“花朵”呼唤一体化关爱
“追逐风,追逐太阳在人生的大道上,追逐我的理想,我的方向,就在前方。”这个正在唱歌的女孩是李萍(化名),她愉快的歌声,让人们很难想象,她就是那个曾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路的小姑娘。
李萍小时候,父亲嗜赌成性,每次输钱都拿她出气。最终,父亲因犯虐待罪被判刑入狱。小学毕业,李萍被爷爷逼着外出打工。瘦弱的她无法适应繁重的劳作,多次遭到责骂。后来,忍无可忍的李萍在爷爷的饭菜里下了农药,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已经犯下故意杀人罪,被判处了刑罚。整个庭审中,李萍始终泪流满面。
李萍只是众多少年犯中的一个。他们相似的遭遇,引起了人们的沉思:悲剧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锡山法院的法官们发现,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因人身损害或家庭纠纷而身心受伤,有的因未得到及时帮助和引导,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和社会关爱的缺失,是引发犯罪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锡山法院以涉少民事案件为切入点,探索构建涉少案件社会一体化关爱机制。法院立足“温和、温情、温馨”的工作基调,积极摸索使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调解方法和技巧,逐步形成“五元调解法”:在软硬件上,构建宽松和谐主格调,形成家庭式调解氛围;在主体上,邀请教师和心理学专业人士参与调解;在方法上,巧用加减乘除法,引导双方缩小差距,达成调解;在技巧上,通过眼神或肢体语言将关注、理解、肯定等情感传递给当事人,使其感受到法律的尊重与投入;在效果上,一切为了孩子成长,促使案结、事了、人和。
一体化关爱需要社会合力
一张张稚嫩的面庞,一声声无力的哭泣,让锡山法院的法官们深感责任重大。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锡山法院总结出一系列适合于未成年人审判的制度和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随着探索的深入,法官们越来越感觉到涉少案件社会一体化关爱机制绝非一人之事,必须整合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及资源,解决涉案未成年人在生活、就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建立以司法为保障、各部门协力的综合预防与管理网络。
2011年11月,由锡山区政法委牵头,法院、教育局、司法局、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锡山区涉少民事案件社会一体化关爱制度实施办法》正式施行,为社会力量加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提供了操作性指引。
《办法》以青少年法律咨询服务站为平台,由各部门选派熟悉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熟悉未成年人生理及心理特点、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人员,对涉少民事个案组成相应的关爱小组。案件审理前,法院可委托关爱小组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权益现状等进行调查。审理中,关爱小组成员可参与案件调解,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审结后,法院向关爱小组提供裁判文书,关爱小组可通过调查、回访等方式继续关注未成年人的权益状况,协助法院督促判决的履行。
防患未然,打造少年普法“立体教科书”
《办法》实施以来,锡山法院积极行动,主动加强与相关组织和部门的沟通,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起一张涉少案件社会一体化关爱网络。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中易发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问题以及因沉迷于网络而诱发的系列犯罪等现象,法官走进锡山职业电子高级中学、无锡工业技工学校进行法制讲座;针对毒品犯罪逐渐向未成年人群渗透的趋势,法院及时开展“禁毒护蕊”行动,组织东亭实验小学等学校的学生观摩贩毒案件的庭审,为他们远离毒品、自觉抵制毒品提供正面引导;针对社会频发的伤害学生事件,法院还与学校联合开展“危机自救”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此外,针对青少年上网时间长,对网络熟悉的特点,锡山法院在网上开通了“阳光·法治·空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博客,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进行心理导航、在线答疑和交流互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锡山法院院长王立新说:“帮助和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不仅是父母、师长的义务,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本报通讯员 丁柯佳 赵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