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播撒光明的精神使者

    ——访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国盲文图书馆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31日   10 版)
    盲文图书馆内的盲文点显器。本报通讯员 王皇摄
    盲文出版社自主研发的阳光听书郎二代和阳光扫描棒。本报通讯员 王皇摄
    盲文图书馆为盲人读者精心定制的阅读桌椅。本报通讯员 王皇摄

        我国现有残疾人8502万,其中盲人(含低视力)1263万,占残疾人总数的14.86%,多重残疾中的盲人468万,占残疾人总数的5.5%。我国盲人占了世界盲人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去解放那些最痛苦的人”,毛主席动员自己的亲家张文秋女士,鼓励她创办了新中国的盲文出版社。从1953年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至今,已开展近60年的盲文出版工作进展如何,盲人的文化生活有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探访了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国盲文图书馆。

        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至今,已累计为全国盲人提供了7000多种、600多万册盲文书刊和各类盲人文化用品,同时创新盲文数字出版模式,研发出了高性价比的摸读和阅听终端。1994年中国盲文出版社成立了盲文图书馆并开始向全国的盲人提供免费借阅服务。2011年在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中国盲文出版社从北京宛平古城文物保护区的旧址搬到了现在的新址。

        摸得着的精神粮食

        盲文是六个小点的排列组合,代表了26个字母。中国的盲文是由声母和韵母拼成的拼音文字,一个方格代表声母,另一个方格代表韵母,有时候还会再用一个方格表示声调,这些方格里的小点儿像极了小米粒,就像是摸得着的精神粮食。     

        这些精神粮食,既包括盲文书刊,也包括大字版读物以及一部分为盲人亲友服务或由盲人创作的普通汉文图书。盲文出版社目前“年产量”已经达到1000余品种、32万册、2100万印张,并以同等的内容、同等的价格出版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盲文教材,新版高中教材已于去年更新完成,现在已基本实现盲文教材与普通学校教材同步更新。出版社还积极探索彩色明盲对照儿童读物出版新模式,让低视的盲童既能看到图画,又能摸到盲文。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盲文图书出版比汉文图书出版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很多。外观像牛皮纸的盲文图书印刷纸比汉文纸要求高,需要经过特殊工艺加工,保证它既耐扎又耐摸。盲文书的纸张虽然比16开的明文书大一倍,但一张正反面印刷的盲文书页只能印620到670个字,“8开的大纸加上大半本《辞海》那样的厚度,一部《红楼梦》整整印了17大本”。相同的内容,印成盲文书的成本比汉文书要翻好几倍。为了使盲人享有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也为了提高盲文书的流通利用率,盲文出版社1994年成立盲文图书馆,向全国的盲人提供免费邮寄借阅。去年一年,图书馆为盲人读者提供资源阅览、借阅服务近5000人次,其中盲文书刊近万册,有声读物100余盘/张,其他读物200多册,越来越多的盲人在家就能免费摸读盲文书。

        听得到的虚拟世界

        我国盲人群体中,“盲文的普及率目前不到10%,有声读物的使用价值是最大的,能够满足最广大盲人的要求,目前我们已累计有2万余小时的有声读物资源,方便全国各地盲人随时随地收听。”盲文出版社社长张伟告诉记者。

        在盲文图书馆有声读物阅听区,有专门的音频播放器,将磁带、光盘等装好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操作。阅览室桌面上摆放的形似PSP掌机的阅听工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们社的研发队伍自主研发的阳光听书郎二代,只要用这个手持扫描棒扫过明文书页,将芯片放进终端机上,30秒内就能听到书上的内容了。”低视力者还可以直接将安有摄像头的听书郎放在书页上,通过放大的字来读书。第一代阳光听书郎长得更像MP3,能够存储txt、word等格式的文件,自动转换成音频。盲文图书馆特别建立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平台,全国的盲人读者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平台后,可以免费选听里面的有声读物。

        在帮助盲人了解文明的触摸文化博物馆里,遍布展馆的方形接收仪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盲人无障碍智能导航服务系统。借助导航系统,带着配套耳机的参观者可以在相关位置聆听对应展品的自动讲解。这样的导航系统,几乎可以充当盲人的眼睛,用语音提示帮助他们自由地行走。助视器、盲文显示器、手板超声波盲杖等无障碍信息化辅具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信息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方便了助残工作的开展,盲文出版紧跟信息时代步伐,助盲人平等共享信息。

        记者采访过程中,正好上午的电脑培训课程刚刚结束,五楼的休息大厅里围坐着包括盲人在内的一些残障朋友,他们或是自己或由家人陪同来到这里,正在喝水闲聊,人群中不时传出笑声。图书馆经常通过短信组织盲人参与各种文化艺术及技术培训活动,短短一年时间,已开展300场活动,参观者、听众及接受培训的残疾人达一万余人次,经常来馆活动的盲人达四千余人。

        在阅览室上网听太极拳视频的盲人朋友郭若水,非常动情地告诉记者,“我每周都会来这里,这边的设施、服务都特别好,来到这里我的心马上就能静下来,回家以后一整天心情都很舒畅。我们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却能听得非常清楚,这里工作人员的每一声问候都让我有认同感,心的交流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很喜欢这里,这里甚至比家里还舒服。”

        盲人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这既源于对馆内无障碍设施、各种与时俱进的盲文书、辅助上网工具的满意,也是工作人员、志愿者们尊重盲人、全心全意为盲人服务的态度,让他们产生了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精神的享受,这里给他们心里带来了知识的阳光。

        本报通讯员 王 皇 本报记者 刘小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