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光明时评

    学术研讨要多听基层的声音

    作者:王国平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9日 03版)

        5月28日媒体报道,安徽作家许辉、苗秀侠的长篇小说《农民工》研讨会在京召开。与同类型的其他研讨会不同,这次主办方邀请了农民工代表王金球、孙赛华与会。他们分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阅读这部作品的感受:“写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和小说中人物的年纪差不多,也经历了打工的辛酸”……因为与作品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书写自己的作品投入了情感乃至生命的感悟,谈到动情处,两人都难抑内心的激动。王金球、孙赛华的发言并不流畅,表述也欠精准,但朴实之中蕴含真挚的力量,因此,他们的每一次发言,评论家们都侧耳倾听。

        这次研讨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组织文艺研讨、学术会议时,如果关涉到某些特定的人群,特别是关涉到“草根”群体,就应该邀请他们的代表来到现场,发表看法,阐述体会,与理论家、评论家良性互动、平等交流。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给会议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而且可以提升会议的质量与价值。

        在公众印象里,所谓的“研讨会”、“座谈会”、“高峰论坛”、“高端对话”,是专家、学者高谈阔论的所在。即便他们谈论的内容与某个特定的人群紧密相关,但多数会议现场都与这一人群毫无瓜葛。见不着他们的身影,听不到他们的声音,“相关”可能一下子就滑向了“无关”,会议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专家、学者无论在阐述观点时如何条分缕析,如果不能与利益相关者有效互动,如果听不到来自一线的鲜活声音,其结果很可能是隔靴搔痒。

        4月26日,在江西省吉安市举行的全国古村落保护现场会暨村落文化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在发言时说,要谈古村落保护,生活在其中的村民最有发言权,他们知道此间的苦与乐,更知晓具体的困难在哪里。但他们在这样的场合不是“沉默”,而是“缺席”。所以,他认为组织类似的研讨活动,有必要邀请村落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人参加,“让他们听听我们怎么说,也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想,并且应该提供一个机会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敬意。”

        “草根”的见解也许缺乏理论架构或系统梳理,但他们是特定话题的参与者或实践者。把他们请到学术现场,不仅可以表达对他们的尊重,而且他们直接、朴素、生动的讲述,可以成为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思考的基石,为深入研究输送新鲜血液,开阔思路,拓宽视域,从而使专家、学者开出的“药方”能对症下药,富于现实针对性。

        概言之,除了造假说谎之辈,学术的大门应该向所有人敞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