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从大学毕业,“上海豪锦”就以年薪10万元的承诺,向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2008级学生段利艳和王曜抛出“橄榄枝”。不仅如此,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上海、北京、青岛、大连等城市参加“3+1”教育模式的学生,均实现了100%就业,每月的工资平均达到4000元。
所谓“3+1”教育模式,就是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在培训机构学习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而这也把就业的主动权交在了学生自己的手中。
对传统教育实施职业化革新
3月23日,段利艳通过QQ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基于Qt的四路视频监控中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的最新进度传回学校。身在上海闵行区紫竹高新科学园的她,已经是上海知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准员工,除了要学习当前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还要完成毕业论文。
大四的时光,段利艳和同学们注定要在上海度过,即使论文答辩也不例外。5月19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派10多名老师前往上海和昆山,完成包括段利艳在内的142名学生的论文答辩。论文的项目进度、其中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段利艳与她的同学们会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当然,他们也可以求助上海培训机构的老师。
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信息学院2008级毕业生的630余人中,自愿参加“3+1”教育模式的学生有273人。他们在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习,全部师从全国各大企业的项目经理,课程全部都是这些企业正在做或已经做好的最新项目;将这些学生与各大企业完成牵线工作的,是国内专业的培训机构。
实习变实训造就“零适应期”
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2007年开始,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北京软件促进中心培训学校、北京软件教育中心进行合作,将一些应用性技术课程“置换”入在校课程。在此基础上,学院从2009年开始,最后确定与北京安博中程在线有限公司、加拿大达内科技公司等6家公司合作,在信息学院进行“3+1”培养模式的探讨。设立实验班,实施校外教学,形成了“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3+1”创新教育模式。
“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就业难,这中间缺一个环节,即企业的核心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尤其如此。”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张海川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学生在信息领域掌握最新的核心科技,学院出资把学生送出去学习,如今在业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该院2009年毕业的夏辉,刚刚工作两年多,如今已是北京一家技术公司的骨干,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订单培养赢得学生就业主动权
目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6家专业培训机构均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协议书无一例外地明确了“订单培养”的条款:各培训机构必须先有就业岗位,再培训学生。在培训机构为学生安排工作后,该学院将按照每个学生5000元的价格,向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费。学生除生活费外,不掏一分钱。这种学院埋单、学生自主学习,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模式,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这样一所自收自支的大学,显得尤为珍贵。
只要参加培训就可实现就业,这意味着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将就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记者发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信息学院2009级的学生们最近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忙碌的原因,不是从众去考研,而是不知道该选择哪家培训机构——每一家培训机构,关系到他选择的城市、就业的方向以及未来可能落脚的单位。为争抢下个学期的生源,各家培训机构已在校内举办宣讲活动,这无疑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语言大赛报名通知、电子对抗大赛、“兴晋杯”报名通知……在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内张贴的各类信息专报中,各种培训机构宣讲活动海报格外显眼,它折射着这所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的实践,关系到国家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关乎每个学生的未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张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