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村,有一类颇具特色、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不久前,记者在广东省肇庆市采访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欣喜地发现,各地星罗棋布的“农技协”,不光在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支柱产业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独特作用。
李大姐的青瓜与蚬岗镇的蔬菜协会
来肇庆之前,记者就听说下辖高要市蚬岗镇所产的白瓜、青瓜、豆角等“六瓜一豆”小有名气,可不知道的是,它们的名气是和当地的蔬菜产业协会分不开的。
4月27日一大早,蚬岗一村的农民李大姐就来到地头,今天约好了商贩来收地里的青瓜。“青瓜每亩能收四五千斤,品相好的一斤能卖1块5左右,次一些的也能卖七八毛。”李大姐在地头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李大姐说,以前收成可没那么好,后来她加入了镇上的蔬菜产业协会,协会经常请省里的专家上门来教蔬菜种植技术。“4月17日,植保所的3位专家刚来过。以前每亩也就两三千元收入,现在产量增了、品相好了,每一茬每亩能卖到五六千元呢。”
“领着农民学科技、致富奔小康,是协会的第一大任务。”一旁的蚬岗镇蔬菜产业协会会长赵日强说,协会是2004年成立的,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农民每年可种植三茬蔬菜,每亩年产值增加了9800元。蚬岗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蚬岗镇蔬菜产业协会,也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领着“六瓜一豆”创名牌
农民致富后,接下来该怎么干?赵日强他们和当地政府以及科协的思路想到了一块儿:要打响蚬岗镇蔬菜品牌的名气!
干了近30年科协工作的肇庆市科协主席孔进棠告诉记者,为创立蚬岗镇蔬菜品牌,蔬菜协会与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华南农大、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等科研单位联手,建设起了国家级的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试种,逐渐培育出以“六瓜一豆”为主的多个新优品种,同时还引进、推广了30多个国内外名优蔬菜品种,1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应用。
在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赵日强指着挂满枝头的瓜菜,高兴地说:“现在,‘六瓜一豆’中的5个,已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认证,这片示范基地,就是我们和省农科院蔬菜所、华南农大联合建设的。”
“现在,蚬岗的‘六瓜一豆’,每天都吸引大批外地商贩前来采购,产品远销到珠三角各大中城市。港澳地区老百姓的餐桌上,还有我们蚬岗的蔬菜瓜果呢!”肇庆高要市副市长邓锐明显得非常自豪。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立大功
更让记者没想到的是,小小的蔬菜协会,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也立了大功。
邓锐明告诉记者,蚬岗镇蔬菜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2000多亩,已经发展到今年的2500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0%;蔬菜种植户由2007年前的50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户,形成了高要市特色农业发展区“高要市蔬菜走廊”。
如今,蚬岗镇成为了广东省重点“菜篮子”工程基地。全镇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不足2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7.32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6500多元,提高到2011年的10825元。
“在蚬岗镇蔬菜协会的带动下,蚬岗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也促进了高要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功劳很大!”邓锐明对蔬菜协会赞不绝口。
同样的“没想到”,记者在肇庆市鼎湖区也感受到了。
鼎湖区农民自古就有种植芡实的习惯。这里的芡实品质明显优于别地,被称为“肇实”。
2004年10月,当地农民成立了鼎湖区肇实协会。4月27日下午,记者在一大片肇实种植的水塘边,见到了正忙碌的鼎湖区肇实协会会长黄建强。“原来的肇实种植和加工,还属于原始农业阶段;协会成立后,我们开发出深加工系列产品,走了一条产业延伸促带动的路。”
广东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黄善辉说,几年来,鼎湖区肇实协会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基地,引导农户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本地拳头农产品品牌,带动周边230个村种植肇实,辐射区内外农户10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14万余亩,真正起到了小小肇实带动当地一个产业的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为适应农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应运而生。记者获悉,目前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达140.43万个,会员11301032万户。
“‘民办、民管、民受益’,是农技协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它们以独特的方式,把科技要素引入农村,并且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下,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带动农户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增收。由此,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农业快速发展。
看来,小小“农技协”,还真能起到大作用。
本报记者 胡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