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1938年秋,成立于延安。谭政任团长,最初成员有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李肃等,而后迅速扩展、壮大。延安电影团是新中国电影的源头。在庆祝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的日子里,一部描写延安电影团诞生、发展中的坎坷、曲折的同名故事片,把我们带向了那个艰苦卓绝、激荡人心的岁月。
这部电影有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它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重现了新中国电影前身——延安电影初创时期的严酷背景。在党中央与周总理直接关怀下、在战火纷飞中诞生的延安电影团当时只有两台摄影机,其中一台单镜头35毫米埃摩摄影机还是伊文思赠送的。而胶片数量极少,且还是一些过期胶片。简陋的物质条件,却记录了那个时代那么生动、真切的社会与生活风貌:八路军与民兵的战斗、劳动场景,边区人民艰苦而快乐的民主生活,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事迹,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的音容笑貌和特有的风采……这种由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来的属于那个年代的特定氛围及传神的细节是任何文字难以比拟的。它当然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珍贵资料,但有着永恒的视觉记忆的电影资料如同国家的档案资料一样的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影片的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越出了讲述共和国电影诞生、溯源这样一个范畴,越出了对老一辈革命电影人功绩的缅怀与纪念,越出了它对于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意义,而是和一个政党、一支部队、一方人民,一个根据地、一个伟大的共和国的孕育、诞生、奋斗、成长的历史轨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部电影有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在影片中,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是一群电影青年。他们原有较为优裕的生活,特别如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他们或导演或主演或摄影的《桃李劫》、《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进步影片的成功,已使他们全国知名。为了求民主,求解放,求光明,他们费尽周折奔向延安。在这一群年青电影人身上编导者凝聚了当时大批奔向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他们朝气蓬勃、艰苦奋斗、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追求正是那一代进步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品格。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值得当代青年恒久的思考。这部影片当然是对我们尊敬的文艺界前辈精神品质的敬礼,但影片远不止于此,它借助电影团丰富的创作活动生动地反映了革命文艺的本质,反映了革命文艺与人民、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以一个个生动的实例体现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我们的文艺究竟是为什么人的?什么是创作的真正源泉?普及与提高,立场与态度,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讲话”中的这些思考,经过了70年的时光,并没有过时。这部影片将重新激起我们对“讲话”的新认识。
这部影片有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它在风格追求上是特具一格的。编导者用一种朴素、纪实、返璞归真的艺术手段来刻划人物,反映生活,采用的是演员饰演与当年纪录片相组接的方式,影片的情调与色彩充满着历史的沧桑与意味。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编导者的精心处理与把握,历史的镜头与现实拍摄的镜头之间的衔接,黑白影像和彩色影像的交替使用又是如此严丝密缝。纪录片中的历史人物与饰演的演员在画面中并存,艺术效果和谐。对于当年延安时代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真实还原,非常细致。不管塑造的是毛泽东还是袁牧之、吴印咸,演员们都着意于当时人物的精神特质的刻划,殊为传神。尤其是影片中吴印咸的青年演员徐箭的表演外表温和、儒雅,内心刚强,颇耐寻味。影片显示了创作人员对艺术创作的敬业与认真。这在当今弥漫着过度商业化气息的影坛,是十分难得的。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