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思想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把握前进方向,以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凝聚奋斗力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党委要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把握文化传承创新的领导权,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
和谐是文化校园建设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文化在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经历了一个逐步清晰并不断拓展深化的认识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们提出“繁荣校园文化”,更多的是将文化作为利用师生课余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而我们今天提出“建设文化校园”,则是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充分自觉。建设文化校园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要贯穿高校工作的全局和全过程。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当前的主要问题,提升高校科学发展的文化自觉,首先要将和谐确立为文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理念。
和谐是一种思想高度。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创新,更亟须先进文化和思想引领,明确大学发展朝什么目标迈进、走什么路这个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根本问题,从而将师生员工对文化传统、教育本质、办学规律和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融汇为对大学精神的信仰与践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阶段,各种新问题和老矛盾容易在短时间内相互叠加并集中凸显。特别是教育竞争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思潮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提倡将和谐确立为一种文化理念,不是回避矛盾和冲突,而是要超越具体问题的争论,通过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在根本上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充分发挥文化的超越性、批判性和前瞻性作用,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一种核心价值稳定、结构均衡有序、运行管理有效、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并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状态,使大学肩负起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神圣使命。
和谐是一种文化气度。在开放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异质文化,是检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试金石。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异质文化,越能够在彼此交流互动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和谐作为一种文化气度,旨在倡导一种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文明观。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视野,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才能有效开拓教育发展的资源;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大学教育,才能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风采。坚持以和谐作为文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思想对话与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各国教育思想精华和办学经验,以开放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和谐是一种人性关怀。文化的起点和归宿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决不是某些统计指标的简单增量,而是要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培养“专门人才”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统一。作为一种人性关怀的和谐,体现为渴望真理的激情,体现为不断超越的勇气,体现为互助共享的温馨。坚持以和谐作为文化校园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要通过每一位教师的科研教学、每一名同学的言谈举止、每一名干部的工作作风、每一处校园环境的细节布置、每一次学校活动的仪式安排、每一件学校产品的包装设计,营造出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和充满人文关切的育人环境。只有使每一名师生员工、校友宾朋都能在校园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和幸福,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校园才能始终激扬着理想和希望,大学文化才能够永葆青春和活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标准,进而诠释和表征着文化本质、文化立场和文化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和谐文化理念的具体展开。建设文化校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摄和引领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提升和谐校园的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文化校园建设,增强文化生命力。文化校园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深入研究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及时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文化自强的根本动力,想方设法使每一名师生员工在感受到教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享受到教育改革成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学科建设支撑文化发展,以文化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坚持统筹监督,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制度化,特别是要加强对教育热点问题和社会思潮的引导,为高校稳定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快把高校建设成为先进文化的示范区。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师生员工,增强文化凝聚力。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基础以及其他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实践证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步前行的。尽管中国大学文化的成熟之路任重道远,但是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辉煌成就,而且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建设文化校园,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激发师生员工的奋斗热情,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学术探索和理论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勇于承担民族振兴的文化使命。
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领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创造力。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积淀过程。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有其光荣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重教传统,新中国建校过程中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高昂奋进的创新品质,都是我们得以安身立命、应当倍加珍惜的伟大精神力量和文化品格。抛弃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血脉。文化的继承性是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文化的创新性是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领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要努力提升文化校园建设的质量与品位,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转化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是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文化强国战略全局中,高校文化建设的特殊使命在于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培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增强科技对传统文化业态的提升和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创生能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滋养师生员工,增强文化亲和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只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大学性格、学术品格和师生人格,转化为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价值追求和道德坚守,才能真正使文化可见、可感、可亲,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共产党员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代表的作用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管理。共产党员的修养既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文化境界。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思政工作队伍以及党员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以师风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文化传承内容与传承载体的有效统一,将文化融入生动形象的载体中,使学校辉煌历史和先进人物发扬光大,使大学精神得以凝聚和彰显。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