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大力扶持 推陈出新

    全面促进中国歌剧艺术繁荣发展

    作者:蔡 武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16版)

        歌剧,作为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为一体,是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2011年11月,文化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歌剧节。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一次重要的国家级艺术活动,期间不仅进行了歌剧剧目展演和评比,而且举办了论坛、展览、下基层演出、《中国歌剧史》首发以及中国剧院联盟签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系列成果引人瞩目,加快发展已成共识。首届亦为新起点,藉此契机,对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道路进行回顾与思考,对于促进歌剧创作更好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涌现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史回顾与主要经验

        作为一种“舶来艺术”,中国歌剧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近百年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建设发展、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歌剧艺术,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演了大量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拥有各类歌剧表演艺术院团(研究院、艺术中心等)38个,专业人员近5000人(不含非专业从事歌剧工作的高等或职业院校师生),已创演近800部中国歌剧。以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的《白毛女》、《原野》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歌剧还多次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一批中国作曲家、歌唱家在重大国际比赛、艺术交流中屡获殊荣,为中国歌剧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回首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主要经验:

        一是在传播影响上,中国歌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自诞生之日起,广泛的群众性就成为中国歌剧的鲜明特征。从抗战开始到建国后17年,一大批优秀歌剧演遍全国,“众口传唱‘北风吹’,处处皆闻‘洪湖水’,哪个不知‘刘三姐’,谁家不吟‘红梅赞’”的感人情景至今令人难忘。改革开放以来,《芳草心》、《原野》、《张骞》、《苍原》等一批优秀剧目,终使中国歌剧重现生机,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与生活方式。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直及各地歌剧团体新创演剧目达80余部,其中,《司马迁》、《野火春风斗古城》、《雷雨》、《霸王别姬》、《红河谷》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央歌剧院、国家大剧院自2009年起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歌剧演出季(节)。2010年成立的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在培育歌剧人才和普及歌剧艺术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首届中国歌剧节汇聚了3000余名歌剧艺术工作者,逾5万名观众到剧场观看,充分证明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在艺术风格上,中国歌剧具有独特的创造性。中国歌剧自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萌芽,之后“话剧加唱”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艺术家创造了许多音乐、戏剧相结合的演出样式。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勇于实践,《兄妹开荒》等秧歌剧演遍广大解放区。1945年上演的大型歌剧《白毛女》创造了一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新歌剧”。正是由于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国歌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音乐创作、舞美设计等方面不断创造、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了中国歌剧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是在发展道路上,中国歌剧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歌剧“土洋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创作题材,《小二黑结婚》、《草原之歌》、《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剧目。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央歌剧院为代表的艺术院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等通过西方经典歌剧的演出和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歌剧人才,近一、二十年创演的歌剧中,剧目内容更加丰富,音乐、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剧目,中国歌剧舞台表现得更为多元和开放。

        四是在文化内涵上,中国歌剧具有时代的先进性。中国歌剧不仅在历次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中扮演过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且为缔造新中国、凝聚民族向心力,以及向世界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成就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扬子江暴风雨》演出之后,剧中的《前进歌》迅速成为流行歌曲,广泛传播于民间,极大提升了全民族的抗日激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歌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加深入地探究人类灵魂冲突与和谐渴望,反映深刻的中华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成就。

        目前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国歌剧近百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歌剧本身具有的制作流程复杂、成本高、周期长、人员多等特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与文化“两大一新”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歌剧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原创能力不足,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还不多;二是艺术生产决策机制不够科学合理,艺术委员会等艺术决策机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观众和市场基础比较薄弱,良好的演出市场生态尚未形成;四是投入不足,院团忙于为“口粮”奔波,剧目艺术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五是歌剧人才培养难度大,导致歌剧事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新时期繁荣发展中国歌剧艺术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全面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新的文化建设高潮已经到来,广大歌剧艺术工作者一定要为人民奉献更好更多的精神产品,共同开创中国歌剧艺术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谋全局、定规划、抓落实、求突破,对制约、影响歌剧发展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分门别类梳理汇总,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区分轻重缓急认真加以解决。要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拓宽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做好政策引导、标准修订、机制调整、剧目论证、媒体宣传、扩大交流等方面的扶持工作。通过调动多方面力量,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院团能够一心一意抓创作、脚踏实地谋发展,促使优秀剧目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各歌剧表演团体要遵循“尊重艺术规律、完善运营机制、创作艺术精品、保障群众需求”的总体原则,潜心修炼内功,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创作,推陈出新,同时,对历年创演的剧目进行分析、总结,充分挖掘其中优秀剧目的成功之处与现实价值,创造条件复排、重排,增加演出、培育市场、扩大影响、提高收入,打牢院团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并藉此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以准确的院团定位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断推出兼具民族精神与时代特色的精品剧目。

        (一)始终服务人民大众,坚定中国歌剧发展的出发点

        新时期歌剧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继续增加歌剧公益性演出场次,将优秀剧目主动“送下去”演出,确保剧目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要增强营销力量,广泛开拓市场,以精品剧目、经典唱段为核心,逐步将剧场、剧目、演员、乐团、指挥等歌剧艺术诸构成要素,打造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亮点,培养一大批长期稳定的观众群体,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坚持弘扬民族特色,选准中国歌剧创作的着力点

        各国艺术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让观众获得最独特、最直接、最深刻的审美体验。我们要倍加珍惜几代中国歌剧人努力探索而创立的民族歌剧风格,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中国歌剧在新时期焕发青春,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以宽广的国际视野,攀登世界歌剧舞台的制高点

        纵观世界歌剧发展史,歌剧是展示民族文明素质的窗口,被视为一个国家从崛起走向强盛的重大文化标志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铸就的经济基础和人才积累,使我国歌剧创作和表演已经能够参与国际最高水平的竞争。对此,我们既要有计划地引进世界经典剧目并加以消化、吸收,更要创作具有中国气派和世界水准的艺术精品,不断加大“走出去”力度,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

        (四)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突破歌剧现实题材创作难点

        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新时期歌剧创作也要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的辉煌业绩。我们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增强中国歌剧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五)以剧目质量为核心,狠抓艺术产品的生产重点

        要不断完善符合歌剧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以院团为主体、观众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生产机制;要科学制定艺术生产规划,构建由院团管理者、一线演职人员、专家学者、演出经纪机构、社会媒体、普通观众等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艺术评价体系,确保剧目艺术质量得到稳定提高,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加大人才建设力度,提升中国歌剧繁荣发展的时代基点

        新时期繁荣发展中国歌剧,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化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全体演职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激励制度及高精尖艺术人才荣誉制度,激励艺术大师发挥带动作用,在普遍提高艺术水准的基础上,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培养具有市场运营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更好地与国际演艺市场接轨,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作者为文化部部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