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王十月:打工经历在我灵魂打下烙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2日 09版)

        五年前,本报《作品》副刊版收到一篇小说投稿,讲述南方某村庄一个养蜂人的命运。小说很出色,文笔优美,其间有对底层善良人民的敬意与悲悯,有对家乡大地的怀念与热爱。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简历:初中文化,15岁从老家湖北石首外出务工,多年来在武汉、佛山、东莞、深圳、广州等地从事过流水线普工、调色工、编辑、广告公司艺术总监等多种职业,文后所附的通信地址,是深圳宝安的“城中村”。这篇小说很快就在本报发表——作者正是当时初出茅庐的王十月。

        其后,王十月的文学创作成绩越来越为人瞩目。他的作品题材主要分两部分:曾养育过他的乡村故土,他在城市打工的经历。2010年,凭借描写流水线工人生活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王十月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一举成名”。几次有机会见到他,淳朴而又腼腆的小伙子,没有任何的自得和骄矜之色,聊起来,总是离不开他的打工经历和他的文学理想。他说,最难忘曾住在深圳烂尾楼里的经历,一天吃两包方便面,结识了很多打工朋友,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回来大家一起分享白天的经历。“谁找到工作就背着包走了,虽然心里酸酸的,但是也很为他开心。烂尾楼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两年,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无碑》、中篇小说《寻根团》等都是以更深入的思考切入打工者、城市异乡人的群体。“打工经历,不仅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也给我提供了看问题的视点和眼光。中国一直在发展与变化着,作家的使命是书写时代最主要的真实,必须关注基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生活在基层,与一直在书斋中的感受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一百年后,人们该从何处了解今天的底层打工者的生活、情感?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提供这样的角度。这是中国变迁中最应该被铭记但事实上却被忽略的庞大的群体。”

        现在,40岁的王十月已经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社的编辑,每天约稿、看稿,业余时间写作。目前,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已经写了10万字出头,仍是他熟悉的领域,但会尝试新的写法。在广东打工、生活多年,他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广东能更多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成就与矛盾,这是一个作家的优势。“打工经历在我灵魂中打下了烙印。这些年的打工经历,值得我一直去消化、沉淀。其实,我并没有真正远离打工现场。我的姐姐、妹妹、侄儿,他们仍在打工,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关注他们。”

        (本报记者 付小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