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1日 星期一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文艺创作:避免“干旱”需“活水”

    ——来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上的声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1日 09版)

        “我的家乡云南正在干旱,河水断流,庄稼枯死,有的村庄要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吃。……此时我想到文艺创作,如果文艺创作也有一场这样的干旱,那会是什么样子呢?”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今天上午,中国作协在京举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来自云南普米族的诗人鲁若迪基在发言时如是说。

        他觉得这不是杞人忧天,如果创作不以人民为中心,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天的干旱有雨来滋润,文艺创作的“干旱”,造成的损失会比自然干旱造成的危害还要大。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提到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现当代文学展》时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的履历越来越短、越来越简单,在同样的年龄段上,那些现代文学的前辈们已经经历了多少事,已经做了多少事,而我们的阅历和他们比起来是多么单薄。”这意味着这一代更幸运地生活在和平安定的时期,但也意味着这一代作家有太多、太长的时间是守在书斋里,“我们比我们的前辈更需要走出去,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去认识世界”。

        95岁的老作家白刃把《讲话》视为自己一生创作的标准和尺度,他说尽管自己现在适应不了不断翻新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手段,但依然认为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在任何时代、任何时间,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基本使命:“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

        作家李迪讲述了到丹东看守所体验生活的经历。他在这里与看守所民警同吃同住,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对他的称呼也从“李作家”变成了“老李”。跟民警朝夕相处,跟罪犯真诚交心,三次陪伴他们过春节,这些经历让他真切地认识到,生活中的故事远比杜撰的更感人。并且他发现这里的故事还没有写完,“因为,这一口生活的井好深”。

        “打工诗人”郑小琼自认为是一个从生活中走出来的写作者,是第一线的生活给了她写作的灵感与动力,也给了她写作的素材与最为核心的细节。她说:“我们常常抱怨作品没有人读,我只想问,人家为什么要阅读?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我们是不是真正写出了反映时代变化与站在人民立场的作品。作为一个流水线生活的工人,我知道当铁砸在自己的手指与别人的手指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与坐在书房依靠资料感受到的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

        文学评论家雷达表示,学习《讲话》,就要学习那种直面时代、直面现实、解决现实重大问题的勇气和精神,同时学习勇挑历史重任的精神。他认为,深入生活的问题仍然突出,与人民生活实际的隔膜,表现“中国经验”的薄弱,原创力的匮乏,依然是困扰着中国作家的难题。他特别提及现在的不少作品明显缺少呼唤爱、引向善、看取光明的能力,缺乏辨别是否善恶的能力,缺乏正面造就人的能力。

        “人民群众的生活是艺术家创作的活水,只有这活水才能让艺术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的文艺创作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就不会有文艺的‘干旱’出现。” 鲁若迪基充满感情地说。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