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8日 星期五

    五月十八日,是第三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纪念主题是:“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

    期待早日建成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空间

    ——访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8日 05版)
    五月十七日,两名市民从天津市博物馆前走过。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重要优势。为培育和塑造中华民族认同而建立一个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是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夙愿,也是民族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期盼。

        令人欣喜的是,记者日前获悉,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展馆建设工作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近期已经进入国家规划的工程项目。这意味着,满载众多期待、已经筹备28年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在“十二五”期间将落成面世。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一个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它的意义及功能是什么?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

        记者:建立一个国家级民族博物馆的初衷是什么?

        丹珠昂奔:这个动议最初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派遣了数个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中央访问团。行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为了表达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拥护、景仰之情,选择本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作为礼物托访问团带回北京。这些礼物成为中央政府接收的第一批直接来自民族地区的珍贵文物。

        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相继在全国全面铺开。在旷日持久的调查中,一大批学者从专业研究角度,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民族文物。

        随着这些文物的增多,同时为了适应新中国民族工作的需要,周恩来、李维汉和费孝通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及专家学者多次建议并积极推动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建设。事实上,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其初衷是在于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国家需要创建一座博物馆,来表达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需要创建一座博物馆,来强化包括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交融、和谐关系。

        记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中国民族博物馆又有哪些新的意义?

        丹珠昂奔:我认为,首先,我们应当从维护当前国家核心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建设中国民族博物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代中国,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历史复兴的必要保障。那些一直以来企图利用所谓民族问题来作为分化、西化中国的“突破口”的国内外反共反华势力,就成为极大威胁。因此,在当今,如何向世界阐释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和发展史,如何阐述中华民族作为全体中国人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明共同体的不可分裂的历史稳固性,就变得十分迫切和必需。

        在这个问题上,让历史说话,让实物说话——通过博物馆来还原历史场景,就能够更加客观、具体、有力地实现对中国现实疆域的历史合法性的阐释,能够不可置疑地实现对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国家”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逻辑的深刻阐述,从而回应和还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所制造的种种不实之词,有力地抵制和反驳他们所谓重新解释中国历史的一系列“学术成果”。相反,如果缺少这样一个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历史那里继承来的疆域的神圣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就会失去一个重要的表述舞台。

        其次,我们应当从国家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背景,来认识建设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不可替代性。

        近年来,“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迅速成为影响全球的关键词,成为被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普遍遵从的一个政治哲学。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建立,正是对这一世界性文化主题的中国式回应。它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对文化的态度,表明中国政府对于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所做出的保护性实践,而且还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与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对话、沟通和交流。所以,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创建,应当说是塑造一个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中国国家形象的需要,是承认文化多样性价值的国家文化表征。

        记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中国民族博物馆建设项目表述为“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工程”。作为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工程,中国民族博物馆未来将侧重从哪些方面展示民族文化?

        丹珠昂奔:这里要解释的是,中华民族是包括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国民族博物馆将展示的文化,是包括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称得上蔚为大观、辉煌壮丽、无与伦比。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博大辉煌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民族博物馆对于民族文化的展示,应当突出两个维度:一是具有历史纵深的历时性展示,一是具有多视角的共时性展示。

        从古至今,汉族和少数民族同胞一起用自己创造的文化,参与了共同缔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西汉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都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的生动写照;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的历史篇章。中国民族博物馆就应当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纵深的、充分的展示,集中体现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

        其次,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艺术领域,仅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总计数百种,更不用说还有享誉世界的三大英雄史诗。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面对全球文化竞争构建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中国民族博物馆,就应当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用先进的展陈手段,对文化多样性提供一场共时性的“散点透视”,深刻展示其珍贵价值。

        记者:中国民族博物馆展馆预计什么时候能建成?建成后它将承担哪些具体的文化功能?

        丹珠昂奔:按照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展馆预计在2017年建成。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具体文化功能,我想它首先应是一个各民族构建牢固的国家认同、建立深刻的中华民族认同的理想空间和场所。它应当满足少数民族的文化归属感,成为少数民族的一个情感寄托场所,成为少数民族寻求原创文化的一个精神家园。与此同时,不同的民族包括汉族,尤其是青少年,应当在这里强化对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深刻认知和理解,从而建立起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对于彼此差异的尊重,形成包容的、和谐的民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民族博物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基地,是一个用文化纽带构筑民族团结局面的场所。

        其次,它应当成为国内高层次的少数民族文物及资料收藏、展示、保护中心,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中心。它应当依托丰富的藏品,系统深入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开展濒危少数民族文化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与此同时,它应当推动我国民族博物馆理论研究和民族文物领域的学术研究,在民族文物的鉴定、保护技术等方面,解决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

        再次,中国民族博物馆应当是集中展示我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的一个重要场地。我们党开创了处理民族问题的独特的中国式道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始终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曾动摇的基本原则。未来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对此应当着力推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展览,生动地而不是机械地向国内外宣传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本报记者 殷 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