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聚焦青年人才

    江苏:“双创计划”让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华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17日   03 版)

        人才引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产业发展又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了平台和空间。在江苏,“双创计划”所带来的人才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展现。

        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双创计划”)实施5年来,不断加大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共拨付专项资金近20亿元,资助引进1318名领军人才,38个创新团队。几年来,39位“双创计划”人才所在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达462亿元。在“双创计划”示范引领下,江苏全省82个县(市、区)先后出台引才计划,资助引进6724人,制定一系列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政策吸引人才

        2006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2007年开始,启动“双创计划”,每年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海内外英才到江苏创新创业。

        这项计划旨在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具有较强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中青年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为了给这支高层次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创新创业氛围,在“双创计划”的引领下,江苏省13个省辖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推出了自己的专项人才计划,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上下贯通、多位一体、有效集成的人才政策体系,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青年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

        在省级层面,“双创计划”、“创新团队计划”等人才政策,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资金支持、项目资助、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保障;《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等配套政策,则为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

     经费资助支持人才

        郑卫国,曾是全球最大基因检测公司的技术部门负责人。4年前,他被无锡市引进领军型海外人才的“530”计划所吸引,毅然回国创业。

        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500平方米工作场所、100平方米公寓住房……在一项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郑卫国的中德美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快速成长。2007年底,该公司研制的中国第一个DNA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鉴定,进入产业化生产,2010年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00万元。

        针对大多数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资金短缺这一难题,“双创计划”在2007年启动之初,就确定对引进人才给予每人(团队)不低于10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金资助,之后又对列入“创新团队计划”的团队给予三年内300万—800万元人才经费、1000万—3000万元项目经费的资助。5年来,“双创计划”引进人才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98个,平均每个项目得到1000万元经费支持。

     搭建舞台服务人才

        身为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王忠英是兰州人,8年前来到了淮安。当谈及当初来淮的选择时,王忠英微笑着称:“这里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如何搭建好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这个平台,为他们打造一个创新创业的舞台,是江苏省各级政府在实施“双创计划”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

        “创新创业载体是引才的‘梧桐树’,要把人才引进来,使用好,首先要‘种’好这棵‘梧桐树’,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说。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落户江苏提供平台。目前,已建成苏州工业园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建成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49家;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2000多个。(本报记者 郑晋鸣 李 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