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前沿动态

    伊朗学在中国

    冀开运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17日   11 版)

        伊朗学一直属于“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802年,德国东方学家格罗特芬德对古波斯楔形文字的成功解读,以及1847年英国考古学家罗林森对希斯敦铭文的成功释读,标志着伊朗学在东方学中的特色形成。1903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设立伊朗学系,标志着西方伊朗学研究专业化开始。从1958年起,美国的伊朗学研究蓬勃兴起。伊朗政府也高度重视伊朗学,设立伊朗学基金会,把伊朗学研究范围拓宽到有关伊朗研究的一切领域,甚至包括伊朗对外关系和经济。伊朗学研究的地理范围是“大伊朗”(Great Iran),包括今天的伊朗版图,以及现在的阿富汗、小亚、中亚南部、高加索地区和南亚西北地区。

        中国的伊朗学研究可以说始于西汉,《史记》就记载了当时安息帝国的情形,由此逐步形成中国伊朗学研究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色。首先,中国的古代典籍大量记载了伊朗风土人情以及中伊友好交往;其次,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与伊朗文化有着天然联系;第三,当代中国与伊朗处于全方位友好交往中,多位中国学者先后在伊朗获得波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这些有利因素促进了中国的伊朗学研究蓬勃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当代中国对伊朗的研究从翻译外国著作开始。一般先从俄文专著翻译开始,现在发展为从英文、法文专著和波斯语专著翻译。其中代表性著作有:苏联伊朗史专家米·谢·伊凡诺夫《伊朗史纲》(1958年,上海三联书店),李铁匠翻译的《伊朗史》(【美】埃尔顿·丹尼尔,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和《波斯帝国史》(【美】A.T奥姆斯特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张鸿年翻译的《伊朗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伊朗】扎比胡拉·萨法,商务印书馆,2011年)、《波斯帝国史》(【伊朗】阿布杜·侯赛因·扎林库伯,201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叶奕良翻译的《伊朗通史》(【伊朗】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1997年),元文琪翻译的《阿维斯塔》(【伊朗】杜斯特哈赫,商务印书馆,2005年),李玉琦翻译的《巴列维王朝的兴衰》(伊朗外交研究所编著,新华出版社,2009年),等等。通过这些译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西方世界和前苏联的研究现状,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伊朗人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感悟和评价,为中国伊朗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其次,中国学者已从名著翻译发展为学术创新。中国学者在《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历史》、《外国文学评论》等杂志发表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大力支持伊朗学研究,如《伊朗通史》(1987年)、《祆教史》、《伊朗白色革命研究》(1989年)、《新时期中国伊朗关系研究》(2004年)、《列王记研究》(2005年)、《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2007年)、《变动中的神权政治——当代伊朗政治改革与发展研究》(2008年)、《中国伊朗关系史》(2010年)、《伊朗核危机演变趋势与中国能源安全及其对策研究》(2010年)。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严格的评审和结项程序,因此以上成果基本代表了中国学者对伊朗的研究水平。

        第三,伊朗学研究内容日益广泛深入,但短板也很明显。文学、历史、宗教研究最透彻,对外关系研究最热,经济研究最薄弱。代表作有张鸿年的《波斯文学史》(昆仑出版社,2003年)、《凤凰再生——伊朗现代新诗研究》(穆宏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孙培良《萨珊朝伊朗》(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王兴运《古代伊朗文明探源》(商务印书馆,2008年)、李铁匠《伊朗古代历史与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徐良利《伊儿汗国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赵伟明《近代伊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冀开运、蔺焕萍《二十世纪伊朗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研究伊朗对外关系著作主要有: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范鸿达《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杨兴礼《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06年)、陈安全《伊朗伊斯兰革命及其世界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维族学者探讨了新疆伊斯兰教、维族文学与伊朗的关系,回族学者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回族与伊朗的关系。出于中伊能源合作的需要,一些博士论文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角度研究了伊朗油气资源。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出版一本关于伊朗经济和伊朗地理的专著。

        第四,中国伊朗学的研究水平受到国际社会和伊朗的认可。北京大学王一丹教授的博士论文《拉施特〈史集·中国史〉》校注》(波斯语)已在伊朗高等院校出版中心出版,伊朗学术界泰斗沙希迪教授对该论文评价很高,并给这篇博士论文打了满分。曾延生主编的《汉语波斯语词典》获得伊朗1998年度最佳图书奖。2009年8月9日,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陆瑾博士以《利玛窦〈中国纪〉波斯文本研究》(波斯语,伊朗古籍研究中心2009年版)一书荣获“伊朗第九届国家手抄本保护者奖”,成为首位获得伊朗国家图书大奖的华人学者。该奖由伊朗国家图书馆和议会图书馆联合主办,是伊朗国家级的图书评奖活动,旨在鼓励对古代历史文献的研究与保护。《利玛窦〈中国纪〉波斯文本研究》是以穆罕默德·扎芒的波斯文手抄本《中国纪》为研究对象,该文本在伊朗文化界、艺术界颇有影响,反应了特定时期伊朗人对中国的认知状况,对于研究萨法维王朝时期的波斯文风和译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的问世填补了伊朗汉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总而言之,新中国的伊朗学研究从翻译开始,发展到论文、专著与译著并行,文学、历史、宗教研究成果丰硕。但伊朗中世纪史研究仍相对薄弱,对伊朗基督教、伊朗犹太教研究刚刚开始。对外关系研究引人注目,但主要集中在中国伊朗关系、美国伊朗关系、以色列与伊朗关系,对欧洲与伊朗、非洲与伊朗、俄罗斯与伊朗、拉丁美洲与伊朗关系的研究很少。研究取向着重于应用型、对策性、热点性,对伊朗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哲学以及人类学研究较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