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7日 星期四

    走基层·不了情28
    “走转改”结下的情缘——

    援梦西海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17日   05 版)
    何家老三踏上了前往北京治疗的旅途,老三的家人们站在小坡上久久不肯离去。林燕平摄
    5月12日下午,北京四中爱心社的辅导老师和学生代表一同看望了何家老三。 林燕平摄
    ●临行前,何家三口又拍了一次全家福。光明网记者 张璋摄
    ●何家老三拄着双拐离开了家,当他转身的那一刻,双眼已经噙满了泪花。林燕平摄
    ●热心网友为丽霞(右)带去了书籍和玩具,丽霞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光明网记者 张璋摄
    ●何占库家的黄泥小院。
    光明网记者 张璋摄

     编者按

        5月15日,新华社播发稿件《为了山村的守望——记“走转改”巡回报告团成员“援梦西海固”活动》。5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走转改”巡讲报告团成员帮扶宁夏西海固患病贫困农民——为了老三的微笑》,《光明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稿件。此前的4月25日,光明网在首页推出“援梦西海固”专题,在网络上正式发起“援梦西海固”活动。专题通过两位全国“走转改”报告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村的守望》作者林燕平和下盘石的女儿、光明日报光明网记者张璋的自述,呼吁全社会关注宁夏西海固山区的贫困农民生病后无法得到有效医治的问题,关注当地农民的生存现状,并在光明网社区发起了对何占库及宋丽霞援助方案的征集。

        “援梦西海固”活动开展以来,光明社区发起的留言和祝福帖得到7000多网友的关注,光明社区网友、热心游客及西海固骆驼巷村的村民们都纷纷留言。在接送何占库进京治疗的过程中,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医院、驼巷小学、北京四中以及多位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彰显了社会的大爱真情。专题内“图片故事”和“爱的行动”两个栏目真实记录了整个活动的进程。

        “援梦西海固”活动贯穿着一个个感人至深、有血有肉的故事,在这里,我们摘录了这个过程中一些真实的对话,希望这种心与心的碰撞能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的约定”

        “走转改”巡回报告团二组成员在话别的时候,组里年龄最大的林燕平提议:希望大家分手后继续努力,在各自的工作中继续写我们的故事,5年后再聚在一起讲述新的故事。大家纷纷把手握在一起,这一刻我们这些搞文字工作的人没有更多的语言,有的都装在了心里。

        林燕平:第一次走进西海固骆驼巷村是在2003年春节前夕。农历大年三十,我看望了村上的8家贫困农户,其中就包括宋家和何家。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西海固的农民生活,孤陋寡闻的我被西海固农民的生存现状所震撼,他们的生活和我熟悉的生活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我萌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渴望,一种希望了解乡土中国的渴望,一种希望了解骆驼巷村农民真实生活的渴望。

        张璋:第一次听西海固的故事,还是在清华大学的首场报告会上。林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我与西海固的不了情》。从那次的报告中,我第一次知道在宁夏的土地上,不仅有以“塞上江南”著称的河套平原,也有一块贫苦不适宜人居的地带——西海固。

        林燕平:如果我们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不仅能够给何家老三的生活带来希望,还能给更多的西海固农民带来希望。

        张璋:在救助何家老三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境,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社会大爱的力量支撑着我们一步步走过来:帮助联系慈善组织、医院的媒体人、到机场接我们的大学老师、陪我们一路接送何家老三的企业家、愿意为何家老三捐款的企业单位及个人……他们的出现每每在我们困惑迷茫的时候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在人性向善的光环下,一切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林燕平:这里的贫困农民过穷日子过怕了,他们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生了病也不舍得花钱去医院看,就一直在家里拖着。一旦小病拖成大病,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治疗,用自己的命扛着!

        张璋:从我下定决心要帮助何家老三治疗腿疾至今,已经不止一次地听林老师说何家老三的情况是西海固地区贫困农民生病后无法得到有效救治的一个缩影。西海固的农民们祖祖辈辈都过着穷苦的生活,在温饱问题面前,病患问题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林燕平:有些地方,你不亲自走下去,很多情况都是不可想象的。真实的故事就是最动人的故事,真诚的努力就是失败了也有意义。

        张璋:对我来说,(帮助何家老三)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是让我又一次明白了无论是做编辑还是做记者,都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带着爱心去做事、有血有肉地去做事。

        林燕平:小病转成大病的背后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我国医疗体制的问题。目前,与农民健康息息相关的村级医疗卫生的公共服务建设还不足,特别是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盲点,严重降低了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健康水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张璋:在骆驼巷村,这样的人家有15户左右,其中一部分人所患的病还是可以救治的,只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在家里将就着;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因为家庭贫困、政策信息不通畅等各种原因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林燕平:在面对一个个触动你的生命之时,我常常选择的是行动。这种行动有的时候看上去或许是愚蠢的,但会让你在行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细节,正是这些生活的细节让你洞察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带给你更深入的思考。这个行动与思考的过程,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认识国情、把脉社会的过程,是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的过程,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结晶的过程,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张璋: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做一个了解群众、理解群众的媒体人,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人。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一颗善于感知的心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倾听来自基层的呼声,再通过我们的笔、我们的镜头把群众的语言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诉求。

        林燕平:我告诉老三,这次带你去看病,不是我一个人在关心你,还有很多人在关心你,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老三回答说:“我要谢谢他们,如果我的病好了,我就能把娃娃拉扯大了。”

        张璋:我问丽霞,如果我愿意帮你实现一个愿望,你想要什么?丽霞很开心地告诉我说:“我想上大学,然后快快乐乐地活着。”但那一刻,我却沉默了。

        光明网记者张宁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