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6日 星期三

    一线见闻

    产业化能帮“莲花褒歌”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6日 05版)
    题图:山民在茶园对唱褒歌。
    何东方摄

        沿着曲折山路蜿蜒而上,眼前的大雾几乎让我们的车“寸步难行”,好不容易,我们才来到海拔600多米的厦门同安区莲花镇小坪行政村道地自然村,走进村民洪参议家。

        一见到记者,洪参议就与妻子高素珍用闽南语现场对起了歌:

        兔年过去是龙年/光明记者到小坪/春天山头满雾气/茫茫一片到天边

        雾里山路透天长/褒歌牵线到山村/人客不怕路途远/热心文化来串门

        洪参议夫妇是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莲花褒歌的传承人。他们即兴创作的歌曲正是当地流传已久的“莲花褒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来表达感情。更多的时候,褒歌是在茶园、在田间地头、在村民劳作的地方响起的。在山民心中,褒歌是山民劳作的汗巾,劳累时的安慰,消除烦恼的良药。

     响彻山头的歌声为何不见了?

        “褒歌”闽南话读作“bōguā”,本义“摽歌”,“摽”闽南话读作“biō”,意思是“互相嬉笑”,“褒歌”即指男女互相嬉笑对唱。莲花褒歌自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在同安莲花山区小坪及毗邻的安溪各村广泛流传,是山民在生产劳动中即兴创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莲花褒歌,又称莲花山歌、茶歌。以前每到采茶季节,满山茶园飘出的都是歌声。两个互相不认识的人即使站在距离上千米的不同山头上也能对唱。往往有很多人,背着篓子上山采茶,回来家人发现篓子是空的,原来他们一对起山歌就忘了手中的活儿,甚至是忘了吃饭。该吃午饭了,母亲见闺女迟迟未归,着急上山寻人了。结果母亲上山半天也没回来,父亲着急也上山去,结果父亲直到月上山头才回来。让这一家人如此着迷的是山歌,碰上人就对上了。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样的事在以前比比皆是。

        “情哥要去阿娘留/留下新婚用纸包/心情若好想要透/叫哥去后紧回头”“新起大厝长短厅/要买红砖来砌埕/情哥假意头壳痛/找娘拿药吃不行。”40多岁的张菜瓜依然清晰记得与老公结缘的那首山歌。“我们那个年代,褒歌是山村青年男女的最佳红娘。”高长林与妻子也是在山上采茶对唱山歌认识的。一旁村民打趣道:“长林的歌在我们山上可是赫赫有名,由于他歌唱得好,年轻时不少姑娘主动找上门,争着当他的媳妇呢!”

        褒歌“黄金时代”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对唱。村民洪宏展说,以前只要在山上一遇到人,不管男女老少,歌就“飞”过去了,代表的是一种问候。撇开男女情爱的对唱,内容更加丰富,只要是所见之物都可以编成歌词,比如花的颜色、味道、形状都不在话下。洪宏展是沉浸在幸福里回忆着小时候的情景。从5岁开始放牛学褒歌,唱到12岁,洪宏展就“封喉”了。

        42岁的洪宏展是那个年代的“烙印”。褒歌从山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走向了沉寂。村民们也试图找出原因:社会在发展,人们对经济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村里孩子一长大,就去城里打工,没人学褒歌了;而且随着电视在山村的普及,山民觉得山歌怎么唱都比不上流行歌曲,再也不好意思开口了。到后来,采茶已经是用机器代替人工,褒歌完全失去了“土壤”。

     是什么让魂牵梦绕的歌声回来了?

        “山歌是一碗上好的菜肴/让乡亲们一天三顿吃饱/山歌是一件漂亮的衣衫/让女孩穿起来水当当……山歌啊,你在哪里?忘不了的那个日子那个时辰,你出嫁了,嫁给了眼中的客人。没有你的岁月,天气阴沉。没有了山歌,像是没有了魂!”这是洪参议对沉寂了近二十年山歌的呼唤。

        山歌是沉寂了,但洪参议的心却不平静了。以前有山歌的日子,洪参议用“太美好”来形容。小时候,洪参议住在矮小的阁楼里,小窗口正对着一个山坡。几乎每天晚上,村里一个老阿婆都会跑上山头,燃起篝火,用褒歌唱出自己的坎坷命运。洪参议每每听着她的歌声,含着泪花进入梦乡。直到他18岁,阿婆去世了,没能“枕”着褒歌入睡的洪参议失眠了。慢慢地洪参议不仅听不到阿婆的褒歌声,就连村里的褒歌声音也不见了。

        51岁的洪参议,从18岁到46岁的人生美好时光都在救褒歌。见到记者,洪参议把“宝贝”都搬出来,有已经发黄的手抄本,有从歌手口中采录下的记事本,还有自己创作的小册子。这些都是洪参议十几年来的心血,他的足迹踏遍了当年山歌流行的各个区域和村落,挨家挨户去收集。就在2006年,洪参议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一场比赛的时候,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到了这里。当厦门市文化局领导带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组专家和工作人员上山做调研考察时,久未开腔的山里姑娘唱了一句后不好意思又躲到树后面,摄影师连个镜头也捕捉不到。虽然如此,但是原生态的歌声,仍然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各方关注下,莲花褒歌终于在2007年元宵节再次响彻山头,全村人站满了山头,把比赛现场团团围住。这边男音刚落,那边女音十秒内接起,“宝刀未老”的歌手们赢得了阵阵掌声。听到那魂牵梦绕的声音,很多村民眼里闪着晶莹泪花。同年8月,莲花褒歌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每年的元宵节,都是小坪山区最热闹的时候,就连台湾的澎湖也跨越海峡来此PK褒歌。

     能否在产业化中走出一条路?

        莲花褒歌的复出,从第一届比赛到第六届,连续六年了,人们看到的都是40、50岁的老面孔,几乎看不到新面孔。这也证实了一点:莲花褒歌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遇到了保护的瓶颈——缺传承人。洪参议也一直在琢磨着如何调动村民唱褒歌的积极性。这么多年来,洪参议几乎把自己每年上万元的收入都用在培训歌手上,但来的都是老歌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让年轻人回流来传承褒歌,势必要让他们捧起这碗‘饭’,才有吸引力。”熟悉莲花褒歌的人,都认为这是比较可行的。因为莲花褒歌离开茶园这片土壤,就失去了它的韵味。在保留了它的原生态,又能很好保护传承下去,产业化的道路似乎越走越清晰。台湾澎湖二崁褒歌走的产业化之路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今年元宵节,台湾澎湖二崁村聚落协进会理事长陈荣一应厦门市文化部门邀请,带领二崁褒歌表演团来到同安莲花小坪参加第六届莲花褒歌比赛。陈荣一说,褒歌在二崁村可以说无处不有,墙上、特产包装袋上、纪念邮卡上随处可见,村里还有专门的褒歌馆。“我们经过差不多10年的积累,到了可以很流利地表现褒歌的时候,就开始了产业化发展。出版书籍、CD、明信片,每张糖果的包装纸上都有一首褒歌歌词。”

        澎湖湾的褒歌来自厦门、泉州,在澎湖县望安乡一带流传了700多年,仍用厦门同安腔调歌唱。目前,厦门同安莲花小坪村的褒歌充满山野田间的味道,而澎湖的褒歌则带有海洋气息,后者已经发展出自身特点,成为澎湖文化的一个鲜明代表。陈荣一说,莲花褒歌也可以考虑借鉴澎湖二崁村的做法,将褒歌与优美的环境相结合,开发旅游资源。(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周秀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