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
苏州大学校长 朱秀林
本报记者 苏 雁
5月18日,拥有112年办学史的苏州大学举行医学教育百年庆典。而在此之前,好消息报春花般地向苏州大学的百年医学教育献上贺礼:该校82届校友获评选为新晋院士;年轻教授主持“973”项目;科研论文荣登《Nature》……苏州大学医学教育迎来了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改革的主导者,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教授感触颇深。
振兴医学是综合性大学的责任
记者:苏州大学的医学教育很有值得称道的地方,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朱秀林:苏州大学的医学教育可以追溯自1912年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作为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史上民间办学的代表,学校以“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办学理念和良好的办学口碑获得了孙中山先生的赞誉。
1957年,南通医学院整体搬迁到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我国首个脑神经研究室、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首家核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先后在苏州医学院成立。血液病学、放射医学在陈悦书、陈王善继两位先辈的领衔下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学科。
1981年10月,苏医和国内少数高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同时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苏州医学院的学科特色和办学效益得到了肯定。我们深感有责任继续振兴医学教育,努力探索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医学人才的改革之路。
记者:您对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这一举措有什么样的看法?
朱秀林: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顺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需并入苏州大学,这是一个对双方发展都大有裨益的举措。
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是科学技术与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呈现出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学越来越多地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许多新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大学有门类齐全的学科和科研平台,有广泛便捷的校内合作途径,能为医学学科和科技发展提供丰厚的补给。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水平的医学院也大都由综合性大学举办。而医学学科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所综合性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被称为“生命科学时代”的21世纪,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更是高水平大学办学的风向标。
实现办学效益的第一资源
记者:近两年,苏州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异军突起,您能谈一谈这些情况吗?
朱秀林:人才是实现办学效益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苏州大学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通过“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队伍构建模式,实现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医学学科的发展亦深受裨益。
近三年来,医学部结合已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发展的需要,引进了包括30余名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和东吴学者在内的106名高层次人才,为医学部的事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主持“973”项目的王晗教授在引进我校之前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助理教授,已在Nature Gene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38篇学术论文。成立于2009年的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引进了12名在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液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中、青年特聘教授,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科研创新团队。
人才的集聚效应在科研创新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医学科研纵向项目、论文、专利近三年来持续增长,每年经费增长率都在40%左右。医学部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我校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记者:这些海归学者为什么愿意选择苏大?在常人眼里,他们更该选择“985”高校。
朱秀林:首先,我们得益于苏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作为一座既有2500年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开放眼光和创新精神的活力城市,苏州古韵今风交融的魅力足以吸引具有发展眼光的精英人才;其次,苏州大学多年来坚持把瞄准前沿科技和服务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审视自身优势和不足,凝心聚力开拓发展空间,2011年获批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至此我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总数达到24个。
科学技术研究方面,2011年获批国家级项目235项,到账科研经费突破两个亿,廖良生教授作为我校首个“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得资助总经费2676万元;科研人员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年轻的海归教授刘庄成为2011年度江苏省唯一获得全国“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的对象,学校另有8位教授入选2011年度江苏省“双创计划”。
正是这种氛围,吸引了“想干点事,想干成事”的人才来到苏州大学寻求更好的发展。
医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第一要义
记者:苏州大学在举办医学教育的10多年过程中作了那些探索?
朱秀林:改革是医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第一要义。近10多年来,苏州大学从未停止过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探索。
为了进一步理顺医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体制,“十一五”以来,苏州大学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组建了医学部,打通基础和临床两大环节,推进医学教育的前后融通。
2011年,依托血液学、骨科、放射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心血管内科等重点学科的优势,学校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组建了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骨科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科学研究院等校级实体研究机构,和原有的十余所科研机构一起,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技术、临床优势,推动苏州市乃至江苏省医学产业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为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医学部积极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组建“卓越医师教改班”,本着“本硕博贯通,前后期融通,整体优化”的原则,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医学课程设置新体系,瞄准国际前沿,深入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