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又称僜巴人,是西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有人把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如今,僜人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4月28日上午,我们来到林芝地区察隅县察隅镇僜人新村,淅淅沥沥的小雨将水泥马路冲刷得干干净净,马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挺拔,美丽的僜人吊角楼错落有致;村旁的贡日嘎布曲河清澈见底,绿油油的青山将新村紧紧环抱。
走进村委会,身着五彩服饰的僜人少女捧出甘甜的鸡爪谷美酒,唱起僜人新歌。“灯光五彩缤纷。新村的夜色多么美,多么美;比那天堂还要美,还要美!啊……”每当夜幕降临,僜人新村村民便聚集在明亮的太阳能路灯下唱起这首村民自编的《新村夜色美》。
“1963年,党和政府派来了工作队,在他们的努力下,1967年新村最终落成。你看,现在新村已由过去十几户人家发展到63户261人,全村都是僜人。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里,僜人分到了土地和牲畜,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新村党支部书记金夏滔滔不绝地讲起了新村的发展史。
如今,全村63户都住上了安居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照明灯,看上了电视,听上了广播,有了农家书屋,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2011年7月17日,党和政府又帮助他们整治人居环境,仅村里的道路硬化和围墙建设就投入了65万元。
这两年,西藏自治区派驻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驻村工作队,帮村里每家每户新修了大门,建起了3个垃圾处理池,带领僜人们讲卫生、树新风、建立新家园。
“刚开始我们都不习惯将垃圾送到垃圾处理池去集中处理,觉得太麻烦,我们习惯了将垃圾随处乱扔。”新村舞蹈队队长达布牛央告诉我们,“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村里捡了一个多月的垃圾后,我们被感动了。在他们的感染下,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垃圾送到垃圾处理池集中处理,村里干净了,整洁了。僜人有一夫多妻的传统,不过,时代在进步,僜人也崇尚自由恋爱、一夫一妻、登记结婚,文明风气在僜人社会逐步形成,这是僜人的一个大变化。”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还将为僜人新村修建环村水泥公路,给每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花园式庭院,办家庭旅馆,搞农家乐,请游客赏僜人民俗……(本报记者 益西加措 本报通讯员 麦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