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大灾难时有发生。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各种突发事件高达120万起,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170万人次伤残,200万户家庭因此陷入贫困,两亿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指出,在上述伤亡人数中,有一大部分人是因为不能及时避险或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受到伤害。开展全民应急救护,不能再等了!
针对公众的培训不该忽略
据了解,我国“十五”末期到“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彩票公益金支持下,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启动了全国应急救护培训的普及活动。到2010年,全国已经培训应急救护师近10万人,救护员1000万人,近5000万人次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辛宝山说,尽管进步很大,但由于法规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以及各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我国还在为争取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人数达到全国人口总数的1.5%以上而努力,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在发达国家,应急救护知识已经十分普及。”辛宝山介绍说,例如法国公众的应急救护普及率为40%,德国普及率为80%,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哪些人群必须接受急救培训、企业员工必须有多大比例接受急救培训、实施急救人员应有哪些权利保护等问题。
在地震高发的日本,每年都要举行抗震活动,教公众如何脱险与自救、互救。美国法律则规定,任何一个公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从上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急救课程。
辛宝山表示,现代应急救护理论非常重视现场应急救护。“现代急救医学理论将急救分成三个阶段,即现场第一反应人的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专业医疗急救人员的院前急救以及院内救治。”辛宝山指出,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城市拥堵以及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等原因,往往发生伤害事件后,专业人员不能在有效救治时间内到达现场,丧失了抢救的“黄金时间”。辛宝山强调,无数事例证明,如果“现场第一反应人”能够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科学避险或及时、有效开展自救互救,能极大地避免或降低伤害。
加强应急体系基础建设迫在眉睫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灾难在我国、在全球各个地区肆虐,我们为了应对,往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应对,造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问题。”辛宝山表示,这凸显出新时期我国应急工作的软肋,也显示出加强应急体系基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辛宝山建议,首先要将应急救护的普及工作纳入到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明确管理与实施的组织保证。可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组织,由各级红十字会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和志愿者队伍管理。
其次,应提高公众对开展应急救护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搭建体验式培训的互动平台和培训基地,增强参与性、实效性,甚至吸引公众主动接受和参与。
第三,国务院制定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的总体规划,制定强制性规定,分行业、分人群、分区域逐次普及。在高危行业、易受损群体、企事业单位、青少年以及突发事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先行普及。
第四,为保障群众性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仍需坚持公益性原则。国家财政应加大保障性经费支持,建立全国应急救护专项基金,也可以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相关机构组织实施。(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