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3日 星期日

    知行论坛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探析

    作者: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3日 07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维系社会生存、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社会化需要的实践教育活动,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离开文化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及特定的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

        

        文化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文化既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和结合纽带,也是社会大众心理特征、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及道德规范的综合反映。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群体性特征,往往通过家庭启蒙、社会示范、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等途径发挥其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定社会的主流思想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影响下个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辩证发展的过程,总被社会文化赋予一定的思维模式、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并以一种内在的、生活常态化的、不知不觉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个体的行为与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内在机理。

        文化制约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标记,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离开了人所创造和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不可能真正理解人的生存。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导向功能是文化最重要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就是社会共同承认的价值观与意义体系的集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把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或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及行动,给人们指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化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实现个体内化,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无论价值观念内化还是个体的自我认同,必须借助文化作为桥梁和纽带,不然就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

        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载体与支撑。由于文化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利益诉求、心理认同具有契合性、一致性,所以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现实生活的认知基础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必然会打上文化的烙印,与文化的传承、变迁、发展紧密相连。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传统文化去空谈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往往处于文化的核心层次,一个主权国家、一个民族的主流文化建设越繁荣,反映意识形态的内核越稳定,所彰显的价值理性越充分,执政党的政治主张、理论学说和价值理想越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反过来说,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出现危机或衰落,往往会导致意识形态控制力的缺乏或者失控,统治阶级一般会转用国家强制机器对民众进行威慑,但这种维护方式只能产生表层的、短期的作用,不可能长期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功能也就无从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促进功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的,在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相比,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而在人的因素中,思想道德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又起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既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的价值主体,可以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自觉意识,有效地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紧密结合,从而使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人民群众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引导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有机统一的教育活动,肩负着传播社会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文化的重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引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往往会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尺度去设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营造教育情境,使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纳入到社会的主导思想之中,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与价值取向,以此制约和影响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一般而言,意识形态工作服务特定阶级和政党、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越明显,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力度会越大,对文化发展的引导力也会更强。

        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发展固本强基。任何时期的文化总是多样共生,总处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一种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一方面会强化内在的、自我更新的机制,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进行革新,另一方面会致力于保持自身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免遭外来文化的侵蚀、破坏和颠覆,确保文化安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受教育者能够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充分认识其历史性和相对性,在思想上构筑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牢固防线,面对强势文化的扩张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此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价值观念通常会产生冲突、裂变和离散,精神家园找不到现实的归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夯实价值信仰体系的基础,确保文化发展实现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

        

        灌输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斯普朗格说:“所谓教育就是有意识的文化活动。”文化属性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要充分发挥文化渗透特有的作用,有效借助“文化力”。首先,灌输教育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旗帜鲜明地宣传和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明确指向性。同时要改变以往“生、冷、硬”的面孔,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着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其次,文化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各类产品,而是体现为多种层次与性质的“文化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有文化上的“苦心经营”与“精心谋划”,保持“放水养鱼”的耐心与“和风细雨”的心态,让各种隐性教育因子长期高频率出现,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后,要从教育的整体环境优化入手,切实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就问题谈问题,就矛盾化矛盾。”

        政治性与文化性有机统一。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切合现实生活及受教育者的认知基础,教育过程才能产生“共振”,从而收到良好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要巧妙地将教育内容融合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之中,通过文化事业发展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孔子的《论语》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最早的道德教育方式都是“讲故事”。也正是通过讲故事这种群体性文化,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何做人做事,也恰好说明了“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重大作用。

        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广泛性与先进性在一个社会内是共融并生的。先进性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决定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与核心。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格调、高标准,切实加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与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广泛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道理”阐释“大道理”,借助于社会文化的现实性、群众性、启发性的特点,以深入浅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大道理”讲实讲透,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共生共荣。  (执笔人:刘克利、罗仲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