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2日 星期六

    深度调研7

    破解“失衡”教育难题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义务教育调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2日 01版)

        记者日前来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采访,见到一派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气象。昔日破旧而落后的农村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所所“花园式”校园,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再是梦想,无论是山里娃还是县城的学生,都能享受同等教育资源了。”龙胜县副县长石修雄高兴地说。

        “初中集中到县城办”、“小学集中到乡镇办”,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龙胜探索出了一条边远山区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失衡”的山区义务教育

        龙胜地处湘桂边陲,是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其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2%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乡村学校点多、面广、班额小,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伟江乡甘甲村决支小学一度是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缩影。学校距离龙胜县城90多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也有20多公里。所谓的学校,也就是一间破烂陈旧、年久失修的教室而已,碰上雨天,屋顶还会漏雨。类似决支小学这样的学校,要真正具备办学条件,需要推倒重建,但龙胜县的财力有限,校点又多,大部分学校只能反反复复进行一些简单的修补,虽然投入也不少,但效果并不好。

        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农村义务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一个老师在同一个教室里教几个年级的学生,没有专职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这样的情况,在龙胜农村小学非常普遍。

        学校分散,山高路远,还导致孩子上下学难。村民粟兴贵告诉记者,他家的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来回走一两个小时山路,碰上下雨天,山路很滑,孩子淋湿了身子还不要紧,关键是安全问题令人揪心。 

        种种困难导致了当地山区孩子辍学率居高不下,众多农村小学难以为继。而县城和部分乡镇小学由于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较高。在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现象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孩子尽可能地接受到好的教育,成为龙胜县委县政府急需破解的“难题”。

        “小财政”办出“大教育”

        如何让“小财政”发挥大作用,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2006年,经过一次次的实际调研,《龙胜各族自治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出台了。规划明确提出了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小学集中乡镇办、初中集中县城办,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全县统筹规划,分步合理推进。”

        按照“初中集中县城办”这一思路,2007年至2008年度,平等乡广南城中学和蒙洞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并入平等中学,和平乡大寨附中并入和平中学,学校布局调整迈出实质性的一步;2007年12月底,总投资达1.2亿元、可容纳2700多名学生的县初级中学破土动工;2008年,以江底乡、伟江乡为试点,进行村完小并入中心小学的尝试。到2011年秋,全县共撤并了9所乡镇初中,4500多名初中生全部集中到新建的县初级中学和扩建的县民族中学寄宿就读。

        如此大手笔的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效果日益显现。记者走进龙胜县初级中学,仿佛来到一个高档的“花园式”生活小区,学校不仅拥有学生公寓楼、食堂、教学楼、科技楼、带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不只是硬件上了档次,学校还以竞聘上岗的方式,集纳到优秀的师资。

        不仅如此,撤并后的乡镇初中校舍可留给乡镇中心小学使用,乡镇中心小学校舍则被用于发展学前教育。这样一来,不仅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盘活了全县的教育优势资源。

        “小学集中到乡镇办”,给龙胜农村小学带来的变化同样是巨大的。记者来到坐落在桑江边的泗水乡中心小学。一进校门,只见几栋标准化的教学楼、宿舍楼相依而立,食堂、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一样不少。

        记者在采访中,类似这样的惊喜不断:“初中集中县城办”后,还全部使用上了多媒体教室;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基本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班班通”教室工程也将在2015年前分批投入使用;改扩建了泗水、瓢里中心幼儿园,新建了龙胜镇、江底等7所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稳步推进。

        “龙胜经验”的启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龙胜走出了不分民族、不分区域、不分贫富,让所有农村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广西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李清先认为,“龙胜经验”是一种整合资源、集中办学的模式,适合在人口较少(一般全县人口不超过40万),10个乡镇以下的县(市、区)采用,在广西,这样的县大约有30多个。

        作为龙胜县义务教育由“失衡”发展到“均衡”的见证者和推动者,龙胜县副县长石修雄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要与老百姓的教育需求、意愿紧密结合起来。 

        为摸清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意愿,龙胜县组织大批人员深入到各个乡镇、边远村寨开展调研,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愿意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村小的学生达92.1%,愿意送子女到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的家长达82.7%;愿意到县城中学就读的中学生达96%,愿意到县城读中学的家长达84.3%……家长和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意愿,成为龙胜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欠账太多,千头万绪,做到“全面开花”显然不现实。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最关键的地方入手,解决最迫切问题,这成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共识。从2008年至2011年,龙胜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至4000万元专门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小学少数民族女童班的学生每个月能获得一定的学习与生活费用补贴。针对山多路远,村寨分散,龙胜每年从县财政拿出76万多元,解决因集中办学给农村学生带来的交通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龙胜县的做法可圈可点:通过竞聘上岗,选择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安排农村学校校长和优秀教师到城镇学校挂职学习;招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实现全县教师工资统一发放;通过构建教研网络,建立了“名师送教”工作机制,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研水平。(本报记者 蔡侗辰 刘 昆 本报通讯员 梁家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