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2日 星期六

    “上海奶奶”与都江堰

    ——汶川地震四周年的一个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2日 01版)
    为了帮助都江堰的果农卖猕猴桃,“上海奶奶”做起了生意。
    资料照片

        编者按

        一位65岁的上海退休女教师,把留给儿孙的房子卖掉,帮助地震灾区重建学校;又用自己仅剩的一套住房作抵押,帮助灾区农民卖猕猴桃。4年来,“上海奶奶”和都江堰的不了情,拨动了无数人心中爱的琴弦。今天,本报向您讲述“上海奶奶”沈翠英老人的故事,为的是让更多读者感受平凡人间的真情大爱。正是因为有无数“上海奶奶”般可敬可爱的普通人,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才能屹立不倒,我们的生活才变得越来越美好。

        5月,正是猕猴桃树开花的时节。四川省都江堰青城山下,一座猕猴桃架环绕的农家小院里,青城山镇赤城村村民吴家福笑容灿烂:“以前指着儿孙养老,现在不但不用花他们的钱,自己兜里还有零花钱了!多亏了‘上海奶奶’!”

        20里开外的柳街镇上,一座美丽的村镇在“5·12”废墟里重生。都江堰市尚慈翠英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嬉戏、玩耍的身影,将明亮坚固的校舍映衬得生机盎然。后院一棵巨大的楠树旁,同学们创作的诗歌组成了一条长长的长廊,诗里念念不忘的,也是“上海奶奶”。

        “上海奶奶”是谁?为什么让远在都江堰的人们如此感念?

        她叫沈翠英,是上海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教师。4年来,她用自己的向善之举,证明了平凡人之间最真诚的善意;她用质朴有力的言行,诠释了“慈善人人可为”的真谛。

        “用我的一套房,换灾区孩子一幢教学楼,值得”

        上海徐家汇的一间办公室里,人来人往,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今年65岁的沈翠英,看上去精干、亲切,眼神中却透着憔悴。她正在为下半年即将开始的猕猴桃销售作准备。

        “朋友们说我是‘六十岁学吹打’。做营销、办网站,我都是从头学起。谁让我跟都江堰的猕猴桃结了缘呢。”沈翠英说。

        沈翠英的都江堰之缘,始于一个始料不及的决定——

        2008年6月12日,“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下午两点,上海拍卖行。一记响槌落下,当天的16号拍品——一套位于徐家汇核心地段的147.82平方米的商品房,以450万元的价格成交。

        拍品的主人正是沈翠英。拍卖所得全部捐献到汶川灾区,用于重建学校。

        一介平民、收入无多,捐了房子为灾区建学校——沈翠英“发神经”了吧?知道了这件事的朋友们,实在无法理解沈翠英的做法。

        “不是没有犹豫过。前前后后,思想斗争了有10天吧。”沈翠英说,“最后还是下了决心。用我的一套房子,换来灾区孩子一幢教学楼,值得。”

        汶川地震后,沈翠英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看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孩子,作为退休教师的她特别揪心。后来,一则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因为加固了校舍,四川省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24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在全镇其他房屋100%受损、倒塌严重的桑枣镇,创造了奇迹。

        沈翠英由此萌发了“捐建一所抗震学校”的念头。

        然而,手头没有多少钱。沈翠英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位于徐家汇的房子了。

        2001年,刚刚退休的沈翠英在徐家汇的同一小区按揭买下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用来出租还贷。当初下决心买房,沈翠英是打算用来安度晚年的。退休工资1800元,在上海生活不算宽裕;有套房子出租,每月能收几千元的租金,就不用担心了。

        现在,沈翠英想把房子捐了,老母亲、老同学个个都反对。没想到,最有切身利益的儿子、儿媳妇却表示赞成。

        “450万!但凡正常人,突然要把它拿走,心里没点感觉是不现实的。但是,我能体谅婆婆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老师的心情。我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骄傲!”沈翠英的儿媳妇施艳说。儿子、儿媳的支持让沈翠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2009年9月1日,一座美丽的小学在都江堰拔地而起。学校用上海慈善基金会募集的善款和沈翠英所捐的450万元建成,取名“尚慈翠英小学”。

        开学典礼上,孩子们的笑脸在阳光下绽放,也在沈翠英的心头绽放:“今天,我完成了一名退休教师的心愿。这辈子都与都江堰分不开了。”

        “有风险我扛着,不能让果农担风险”

        地震后的都江堰,百废待兴。一次次往返灾区,走得越深入,沈翠英的心里越着急:“学校建起来了,孩子们告别了帐篷和板房,他们的家庭何时才能告别贫困?我要尽我所能,为灾区做更多的事。”

        沈翠英叫来儿子、儿媳,召开了家庭会议。“我还剩一套房子,我想用它抵押贷款,把都江堰的农产品运到上海,帮他们打开市场。”

        2008年8月,沈翠英用仅剩的一套自住房抵押贷款400万元,注册成立了聚爱实业有限公司。她一连和都江堰10家企业签订了上海市场现款经销合同,并通过借款、投资、预付款等方式,帮助都江堰8家农副产品种植及加工企业恢复重建。

        临近春节,沈翠英重返都江堰。一次会议间隙,细心的沈翠英发现,会场外的水果摊,最受欢迎的便是当地的“红欣”猕猴桃。沈翠英尝了一口:“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猕猴桃,艳红的果芯,甜到心里!味道一点不比新西兰的进口果逊色!”

        “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也有好的猕猴桃!”沈翠英抑制不住兴奋。一回上海,她就张罗起了“都江堰‘红欣’猕猴桃振兴计划”。

        2009年,都江堰的猕猴桃喜获丰收,却让不少果农犯了愁。猕猴桃保质期短,储藏难度高,弄不好就烂在手里。尽管聚爱公司在都江堰和上海的冷库空间都很有限,沈翠英还是毫不犹豫地增加了收购计划:“有风险我扛着,不能让果农担风险。”

        然而,沈翠英的一腔热情很快就遭到了重创。由于对猕猴桃的习性、储存、营销不了解,收购来的400多吨猕猴桃,有100多吨烂在了仓库里。

        在仓库里走了一圈又一圈,一遍遍挑着烂果,沈翠英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不断亏损,聚爱公司的许多员工选择了离开。人手不足的时候,沈翠英既当接线员又当送货员,节假日从不休息。

        2010年,聚爱公司在都江堰青城山镇的青田村和赤城村又建起了1337亩的猕猴桃产业园。科学的种植、规范的管理、统一的物流销售,成为都江堰推广的产业模式。当地果农告诉记者,以前种猕猴桃,一亩地一年能挣300元就很不错了。建了产业园,成了产业工人,每亩地800斤大米收购价的年租金,加上每月八九百元的劳务费,一亩地一年下来收入能有1万元,还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那一刻,我真是觉得,平凡人间有大爱”

        越来越多的上海人知道了沈翠英的故事。

        2011年12月3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的农展会展厅。一个摊位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人流不断涌来,还有人努力想挤到最里面。

        “猕猴桃放不久,不能买那么多啊!”沈翠英感动得快哭了,和员工蹲在地上不断剔除烂果。

        “没关系,不用挑,烂了我们自己承担。”有人甩下钱,抄起几箱猕猴桃就走。

        回想起当天的场景,沈翠英依然心潮难抑:“那一刻,我真是觉得,平凡人间有大爱。”

        结束了白天的展会销售,回到办公室。晚上十点半,一位拖着行李箱、风尘仆仆的女士敲开了沈翠英办公室的门,一口气买了十几箱猕猴桃。她连连抱歉:刚下飞机,听到消息就赶紧赶过来了。临走时,沈翠英记下了她的名字——孔琼。

        上海锅炉厂、浦东路桥建设公司、上海第一机床厂、诚毅投资管理公司、巨鹿路小学、宋庆龄幼儿园……小小猕猴桃,连着两地情。沈翠英的本子上,记着一长串名字。她说,这一路走来,收获了太多的感动。“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一旦有契机,爱心就会迸发,闪光。”

        2011年,聚爱公司终于扭亏为盈。沈翠英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每销售一枚猕猴桃,就有5分钱进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沈翠英专项基金”,企业盈利的30%用于帮扶贫困学生,70%用于扩大生产和社会公益事业。

        沈翠英说:“我想让都江堰的‘红欣’猕猴桃打出品牌,走向世界。我想汇聚每个人心中的爱,为慈善做更多的事情。”

        采访中,从4年前捐掉的房子楼下走过,记者问沈翠英:后悔吗?当初的一个决定,从此改变了生活轨迹。

        沈翠英笑了笑:“我想,能给儿孙留下一笔精神财富,远比再多的物质财富更有意义。”(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本报通讯员 朱 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