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孩子要到博物馆来,我们也觉得这样度过五一挺有意义。”今年五一期间,甘肃省博物馆里游客熙熙攘攘,兰州河口的曾志夫妇带着女儿兴致勃勃地参观。免费开放之前,他们只来过一次,而免费开放以后,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带孩子赶过来参观。
自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七个试点省之一以来,甘肃已有134个博物馆纪念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112个得到中央财政补助。而在10年前,甘肃省的博物馆数量仅为现在的一半。
免费带来新气象
兰州市民李富贵第一次来省博物馆是好几年前,那时候还得买门票,他只去了一次,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就去得比较频繁了。他带着8岁的女儿李欣毅来到博物馆,孩子很兴奋。李富贵说:“她是第一次来参观,我觉得五一带孩子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增长一些知识,她将会受益匪浅。”对于博物馆这几年的变化,李富贵说:“和几年前相比,现在的场馆建设、安保措施都完善了很多。博物馆里高科技的运用更多了,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小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她很喜欢看。”
李虎是兰州交通大学的大一学生,看了同学的一些博物馆的照片,感觉挺不错,就趁着假期和两个从武威来的同学跑到博物馆转了转。“五一节大家都到处旅游,我们也到这里来‘旅游’一下,增加自己的见闻。”
资金依然不足
虽然国家每年有1.5亿元的补助,但是,这些经费主要是为维持各个博物馆的正常开支,能够保证博物馆日常运转。博物馆要做一些科研、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安全消防设施的完善、更新,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据统计,甘肃省博物馆、纪念馆由2002年的66个增至目前的159个,列入中央补助的112个,另外几十个没有补助的博物馆只能勉强维持。一般而言,在地方上的博物馆,对展览进行完善,维护水电暖等设施,保证开放服务活动,每年所需金额大约五六十万元。但对一些文物的专项保护、科技维修,所需数额较大,动辄几百万元。
好平台带来多元化需求
甘肃省112个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观众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前外地游客居多,如今本地市民和学生占了主导,博物馆的角色也从参观展览逐渐变成了公共教育场所。
观众对博物馆的展览陈列需求更是多元化。在收门票时期,展览的内容几年都不变,本地居民看过几次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随着免费开放活动的推广,博物馆的展览也随着人口半径的变化发生了变化。博物馆秉承“常办常新”的原则,在办好基本展览的基础上,经常增加临时性的展览,引进国外的、省外的文物资源,既满足了游客的需要,也带给市民更新更好的精神盛宴。
专业队伍力量仍显薄弱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告诉记者:“博物馆工作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资金,第二个是人力。国家的大力支持解决了我们在资金方面的问题,保障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开支,现在存在的主要是‘人’的问题。”
博物馆工作涉及20个左右的专业门类,从展览到文物本身,各项工作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人员才能更好完成各项工作。
据统计,甘肃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刚过三千,专业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且分布不均。在省直属的单位里,人员都集中在敦煌研究院、省博物馆等几个重点单位。
博物馆免费开放已有四年,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考核标准。“没有考核体系,工作的规范性、操作性就很难要求。”马玉萍说。博物馆馆长作为博物馆的核心领导,完全由地方组织部门任免,是否拥有专业的知识,是否从事过相关的工作,都不得而知。马玉萍不无担忧地表示:“博物馆的大小类型也没有一个最低的限额,有些博物馆总共就五六个人。要做好工作,就会特别费劲。”(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李远广 令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