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石、宣传栏、道德墙、雷锋精神长廊……走进裴寨社区,带给人耳目一新的不仅是一排排整齐美观的联体别墅,还有扑面而来的文化春风。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在个人出资为群众建新房,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用先进文化影响塑造一代新农民,用他的话说;“我不能让群众口袋满了,脑袋空着。”
文化兴村气象新
在裴寨新村的村口有一个十分特殊的装饰品——一面光洁的大镜子,上写“我是裴寨新村人”。路过的村民都已习惯在这里整理自己的着装。谈起这面镜子的用途,裴春亮说,就是要通过照镜子,让裴寨人自警自省——外表美,心灵更要美!
荣获全国道德模范之后,裴春亮一直致力于“文化兴村”,把提高村民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放在和发展经济同样的高度来抓。
“用行动为党争光”、“孝,不是明天的事,是今天的事,是现在的事”……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被镌刻在同样自然的大石块上,摆放在社区各处,让党员干部随时想到自己的责任,让村民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文化石成为裴寨村独有的风景,也陶冶着民风民心。
自打村民搬进新社区,裴春亮就个人出资购置了服装、盘鼓等器材,成立了秧歌队、盘鼓队,又建设了两处健身广场,为村民健身娱乐搭建了平台。“过去大家吃不饱、穿不暖,哪有时间和心情锻炼身体;村里道路坑坑洼洼,就算想扭秧歌,也没地方去啊。”秧歌队队长户秀花说,“现在住进了新社区,收入不断增加,又有了大广场,你看老人在器材上健身,孩子们在广场上滑旱冰,日子好了,谁还不想有个好身板!”小小的秧歌队、盘鼓队,扭出了村民的好心情,敲出了裴寨社区的新气象。
文化扶贫润心灵
“不仅要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还要让群众的脑袋富起来”,裴春亮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分别出资3000万元、860万元、150万元帮村民建新居、建田心池、修公路,使村民告别了地窖水、告别了土坯房,使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的省级贫困村完全脱胎换骨,并带裴寨村民兴修水利发展高效农业,使村子发展形成速度和规模,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经济扶贫同时,裴春亮没忘记文化扶贫。
在所做公益事业中,裴春亮最注重的是教育。张村乡中心校建教学楼,作为名誉校长,他个人资助3万元;每年教师节,他都要看望慰问教育工作者;孩子辍学、大学生拿不出学费,他都毫不犹豫给予帮助。村民宋秀清的丈夫中风瘫痪,孩子考上了郑州大学却拿不出学费。裴春亮不但一次性为孩子交上了学费,还在孩子上学期间不断寄来钱款,直到帮助孩子念完大学。
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灵,开出无数文明之花——村里搞旧村拆迁,许多村民放着自己的生意不干,无偿为村里做义工,每天早来晚走,不要一分工钱;玉树地震发生后,村干部在村委会前放了一个捐款箱,没想到从孩童到老人都争相捐款,一天就收到19474元。
党员带动谋发展
裴寨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党员带头是一个重要原因。每天清晨,扛着笤帚义务打扫卫生的马春英、李佳枝就是村里的先进党员:“光在自己家里收拾,那可不够,要把社区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人组织、没有要求,社区群众义务打扫卫生已经成为习惯。
为了让党员干部更好地发挥作用,裴寨村把年富力强的党员分成5个小组,再把村里的事务按照农业、工业、商业、文教、环卫等分成类划成5个口,把每一个党员分到不同的“口”去管理事务,让他们担起重担。
裴寨老村整体拆迁改造后,增加了600多亩的土地来发展温室大棚。为解决水电问题,党员干部每人拿出几千元购买了水管和电缆,还组建了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前来讲课,如今50户村民承包大棚,走上了科技兴农的道路。
文化春风促进裴寨的快速发展:社区计划到2015年,建成一个库容约80万立方米的拦洪蓄水水库和5000亩蔬菜花卉基地,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让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段永强 秦 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