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下午,光明日报社综合会议室,鹦歌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在举行,笑声、掌声不时响起。
“他们,从祖国内陆奔赴海南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丛林调查,克服重重困难,重建了保护区的工作站,提升了保护区的生态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让当地百姓走上了致富路。5月4日,他们被团中央授予第1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当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何东平介绍完鹦歌岭青年团队的优秀事迹后,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20多年来,我见证了鹦歌岭的变化、发展,也为这样一群优秀的大学生无私奉献感动不已。”首先作报告的是海南省林业局森林公安局政委王春东,在他的讲述中,让听众感受到了一个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优秀群体,体会到了鹦歌岭大学生的乐观豁达。
鹦歌岭大学生代表王合升,从鹦歌岭面临的新机遇、保护情况,以及鹦歌岭青年团队如何开展工作等角度,使听众认识到,经过27名大学生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地滥垦滥伐、毁林开荒、非法捕猎、过度捕捞等问题基本消失,许多当地村民逐渐由森林资源的破坏者变成宣传者、保护者。“这得益于团队的努力:举办鹦歌讲堂,邀请外国专家对全体护林员进行培训,了解社区居民最需要的是什么,印制宣传册子、张贴宣传单,跟社区签订共管协议,在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
话语传递信心,掌声代表感动。“鹦歌岭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和加强,一支敬业、乐群、奉献的优秀团队正在形成,森林资源得到较好管护,护林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资源保护成为周边群众普遍的共识。”听王合升讲到这里,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代表鹦歌岭27名大学生来北京领奖,我非常激动。面对荣誉和压力,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肩上有更多使命感,相信我们年轻人一定可堪大任,有所作为。”发言的是刘磊。3天前,他代表鹦歌岭27名大学生,走进人民大会堂,怀着感动与激动,接受了第1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们没有理由骄傲,还会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虚心学习。”
5年,三大收获,廖常乐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收获了爱情,磨炼了意志,成就了事业。这个被称为“树蛙哥”的青年人,最“高兴”的莫过于做树蛙调查。他和科研团队把鹦歌岭保护区整个山头都跑了个遍,终于在去年3月,发现了一只树蛙成体,研究了其种群分布、种群数量,填补了学术空白。
从父亲让她回海南,再到报考鹦歌岭公务员,感觉自己一步一步陷进了爸爸精心设计的“大阴谋”。王春东的女儿,现为海南省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干警的王锐,去年6月毕业于澳门大学中文系,放弃了留在澳门的发展机会。“我很抗拒也很不理解,地方偏远,而且离职业设计相差甚远。”但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让王锐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在鹦歌岭,身处山水之间淡然豁达的心态,感受着师兄师姐对森林保护事业的执著。“我多有福啊,遇到这座山,遇到这群人。”
采访报道鹦歌岭青年团体的本报海南记者站站长魏月蘅十分感慨:他们以实际行动激醒、激活了一方沉睡的水土,激活了人们青春的梦,让人的本质回归到正确的价值观,唤起了我们对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鹦歌岭大学生代表的精彩发言,感动和感召着每一个在场的观众。在互动环节中,光明日报和光明网青年编辑记者纷纷发言提问,表达对这个青年团体的敬重与期待。
听完报告,光明日报社团委专职副书记廖廓说:“从他们精瘦的身板、黝黑的肌肤、坚毅的眼神、质朴的诺言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他们身上彰显出的‘情系海南志不移,甘为雨林做奉献’的宝贵精神品格,作为中央级党报的青年,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扎根奉献、奋发有为的精神,自觉为报社事业蓬勃发展贡献青春、才智和力量。”
“我品味着他们每一个苦涩故事背后所伴随的成长与收获,每一次艰辛付出背后的喜悦与感动。他们的工作环境艰苦,但内心世界充满了快乐。鹦歌岭的大学生们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只要真心付出,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光明网记者张璋说。(本报记者 王昊魁 李海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