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容易。
尽管科学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高学历、高知识人群比例不断提高,以至人们谈论问题时,总能给出一些貌似科学的见解。但总体来说,对我国的科普工作及效果,还很难给予较高评价。这一点从历次全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从张悟本、“养生教母”等大行其道现象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这种情况确实发人深思。而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科普工作部门和媒体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正如师昌绪院士所说,科普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都要给予足够重视。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公民科学素质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其中,科学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媒体对有关科技知识和科普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充实,而能够引发读者独立思考、理解科学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这不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总希望寻求现成的答案,失去了正确识别和判断的能力,也给一些打着科学旗号传播伪科学甚至以此牟利的人创造了机会。
要建立有效机制,调动更多的人参与科普工作。在科普队伍中,科学松鼠会无疑是一支生力军。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民间科普组织,汇聚了一批具有专业背景、充满热情的青年科学传播者,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如果有更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高度的热情投身于科普事业,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科普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科普不是一项单纯的工作,其效果与社会各个层面密切相关;科普又是一项需要长年坚持才能见效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而当前社会通行的一些评价体系、价值取向往往与此不一致,科普工作的成效,会因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而大打折扣。如不少媒体在经济利益的压力下,改头换面刊登一些并不科学的内容,最终影响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要做好科普工作,不仅要完善其本身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应逐步将其作为各级政府的硬指标加以考核,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这项工作,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