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8日 星期二

    开放大学图书馆你怎么看?

    《 光明日报 》( 2012年05月08日   06 版)
    武汉大学新图书馆。CFP

        离开校园,你是否会留恋大学图书馆的宁静有致、书香宜人?你是否想念图书馆午后的阳光与青春的面庞?如今,这个愿望即将变成现实。近日,在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大会上,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联盟副主席朱强宣布,北大、清华等34家首都高校正在陆续制定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实施细则。

      消息一出,赢得了不少赞同之声。但是,赞叹的背后,也有一些分析认为“高校资源开放势必挤占学生的空间,同时,人员管理有难度,书籍损毁等问题不可避免。”而近日媒体的一项调查恰好为这个分析提供了佐证:北京市已经面向市民开放的88所高校体育场馆正设置不同的门槛禁止公众的脚步,如收取场地门票且价格不菲。

      高校资源对外开放是否现实?高校文化资源该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公众说——

        “赞成高校资源开放,能方便很多有需要的人”

        公共资源是否应该向公众开放?

        “我认为高校开放文化设施是比较现实且必要的。因为这确实能方便很多有需要的人。”公务员刘君如说。

        在税务局工作的张先生也谈道,“高校资源的对外开放是一个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但是肯定要优先学生利益,比如图书馆的书外借数量设一点限制,或者校外人员只能寒暑假借,这样就能兼顾双方了。”张先生在工作之余喜欢运动,他说:“想打篮球、踢足球肯定还是大学体育场好,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合理的向公众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全民健身。”

        相对公众的赞同之声,在大学任教的郭玉风则有些隐忧,“体育设施的开放尚且不易,更何况图书馆。学校里人员管理较为方便,如果市民都拥进来,一是可能学生的学习用书也借不到了,二是书籍丢失、损毁等情况无法约束。我还是希望政府能多建一些公共图书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殷毓灿说:“高校图书馆和运动场算是公共资源,对社会开放是应该的。”但是她也认为,高校资源完全开放可能因人流增加而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因此她建议:“错峰借阅,图书馆最好有个安排,比如每天定两到三个小时,在学生都上课的时间提供校外借阅,这样大家的利益都能兼顾。”

        高校说——

        “支持图书馆对外开放,具体的开放程序和管理方法仍在研究”

        对于文化资源的开放,高校的态度又如何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多数大学的馆内设施和网球场、篮球场等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分时段收费政策。而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则略有差异,实现完全对外开放的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几所高校。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读者只需要缴纳200元押金,便可办理临时借阅证,外借3本以内图书。北大、清华、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已经开放,但目前图书只能阅览和复印,尚不能外借。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市民提供身份证明和单位介绍信就可以办个简单手续阅览图书。而华北电力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的图书馆尚未实现开放。

        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很支持图书馆对外开放,但是具体的开放程序和管理方法仍在研究中。现在偶尔有人想进来看书,个别情况是允许的,但大规模对外开放还没有准备好。”

        记者还了解到,大部分首都高校的图书馆都参与了馆际互借活动,学生只要提交申请,就可以向联盟内任意一所图书馆借阅图书。图书馆联盟会确保在三天内对申请有回复,一周内图书运送到位。

        专家说——

        “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未来的趋势”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在国外,高校资源惠及公众早已先行一步。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市民可以和大学生一样自由进入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而进入美国公立大学图书馆不需要任何证件,持任一公立图书馆的借书证就可借书,某些私立大学声称不对外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拒绝外人。在日本,大学图书馆向校外开放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就有约97%的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而早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就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那么,我国高校的文化资源如何才能摆脱目前的矛盾状态,走出校园,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呢?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松柏认为,“图书馆对外开放是未来的趋势,实现资源共享是必然的。”

        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长严潮斌告诉记者:“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要对校外人员增加一些约束,如缴纳押金等办法。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更好地为公民服务则必须再增加投入,扩大场地空间,积累文化资源。同时,实体资源与网络服务的发展要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够为更多人带来便利。”

        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凯认为:“我们和国外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欠缺诚信体系。在很多发达国家,公民只有一个证件号码——社会保险号,个人做任何事都凭那个号码,借书也是。如果他有一本书没有还,他的个人信誉就会受到损害。但在中国,伪造证件多,信誉无法得到保证,图书馆很容易丢书,这样的风险实在太大。所以要想学习西方,除非我们也有完善的诚信制度。”

        而图书馆开放也并不一定都打开大门,电子资源共享也是一种解决途径。“国外图书馆电子资源很多,公民从网上就能获得很多想要的电子书刊,所以图书馆的访客并不是很多。”刘松柏说。

        本报通讯员 郜建星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