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信仰》是一个关于坚守信仰阵地的故事。
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时期,对一个以仁义礼智信为立足之本的民族来说,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我们的伦理道德状况,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都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话剧《信仰》,无疑是当前舞台艺术创作中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出。我认为,至少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其一,张绪坚守革命信仰的根本力量,来自他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本身,从而揭示出信仰应当是每一个生命必然也必须的选择和追求。
张绪跟随指导员筹办军粮的过程中,是宋老黑们忍饥挨饿,给部队送了3万斤粮食;是宋老黑们,用3个年轻的生命换下了张绪的命;是指导员,守着3万斤粮食却不肯动用1粒,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张绪永远记住了这些生命的嘱托:他要替这些先烈好好地活下去,替他们打下一个新中国,替他们完成未完成的革命事业,他要兑现自己对这些逝去生命的承诺。张绪由刚刚离退时的失落,到选择讲台坚守革命信仰蓬勃的生命力,清楚地显示出“信仰”对于生命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舞台描写中,话剧《信仰》的编导对张绪坚守革命信仰的行动,赋予了真实可信的力量。
其二,引入当代大学生、张绪的儿子以及妻子,和张绪就坚守革命信仰进行对话、回应甚至碰撞,从而在当代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环境下,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坚守革命信仰的必要和可能。
话剧《信仰》的编导深知,在当代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环境下,不顾及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情感,你的创作就只能沦为单纯的思想概念的传声筒,没有反应,甚至令人产生反感。该剧的编导们没有回避矛盾,而是大胆地让大学生们对主人公的行动表示质疑,让他们表达出想当大官、想做大事的愿望,让张绪的亲人们表达出对他的不理解。正是在这样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的处理中,既给了张绪进一步揭示自己内心世界的机会,又让观众在对现实生活的联想中,开始了对自己的生命选择、信仰选择的真正思考。
其三,根据张绪的主要行动:宣讲革命历史的特点,编导确立了一种多向度的时空穿梭。交融的舞台叙事结构,把一个戏剧性并不强的故事,演绎得气势壮阔而又情感细腻,舞台节奏鲜明、流畅。
作为现实时空的叙事线索,是张绪离退后的生活和讲台上的演讲。由于张绪的信仰和他的生命历程血肉相联,这条线索又必然紧紧地缠绕着红军筹粮和朝鲜战场的往事。正是这些历史时空对现实生活的多向度的反复穿插、交融,巧妙地揭示了张绪坚守革命信仰的生命价值,他的坚守的必然性和可信度。主创们为这种叙事结构创造了一个功能性很强的舞台空间。高平台以历史时空为主;台口两排座椅和整个观众席作为演讲的听众席;舞台表演区既是现实生活的空间,也是一个功能性的表演空间;高平台下的三个门也是功能性的,有时候是室内房间,有时候则像是时空隧道,让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往来穿梭;下场门的那个台阶,不但连接了现实和历史,它的拆移,还表现了不同的历史时空。正是这样的舞台空间设置,保证了舞台演出鲜明流畅的节奏,使得戏剧叙事的多向度穿梭成为可能。
在演员创作上,这个戏强调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在这个基础上,演员表演大量使用了传统戏曲的虚拟手法,例如两个时空中人物的交流,张绪夫妻对饮时历史人物小白的介入,指导员牺牲后默然地缓缓走下,等等。演员们调动了各种手段,为观众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作者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