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参悟生命的哲理》引发的思考②

    “以文化人”铺就“明医”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谈中医教育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7日 06版)

        中医教育要在“读经典、做临床”上下苦功,这是成功的基础;同时要“兼通文史,透视组学”,这是创新的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说:“如果我算学有所成的话,也是得益于此。”他表示,“以文化人”就是为学生们铺就这样一条通往“明医”之路。所谓“明医”,不同于“名医”,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深厚的学养、高尚的医德。

        1956年,王永炎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等职。“我热爱我的母校,她把我培养成一代‘明医’。”谈及母校,王永炎感情深厚。

        一直以来,王永炎从未离开医师、教师的岗位,力主以国学为体,立德修身育人。对于如何培养中医人才,王永炎有着自己的见解。

        “无论教学、科研还是临床,都应该重视中医经典的研读。”王永炎指出,用“研读”二字,是因为中医经典“文简、义博、理奥、趣深”,因此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参悟,于字句处探寻蕴含的微言大义。

        王永炎认为,研读经典,应该先从目录入手,了解中医的“家底”有多厚,再从中汲取精华;还要学习和掌握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中医文献学知识。当然,还应本着“继承—验证—质疑—创新”的原则,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质疑。“这是学好中医、当好医生的基础。”

        “同时,还要重视精读之书。”王永炎告诉记者,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指出,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名医,必须精读《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以及张仲景、金元四家等人的著作,此外还要研习《周易》,通读五经三史以及《史记》、《老子》及马一浮、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学派的著作。

        “当然,如今的高等教育还要与时俱进。”王永炎表示“读经典”的目的在于溯本求源,在于继承,在于古为今用,但最终还是要融汇新知、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中医学科的进步。”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医后人学习借鉴。

        王永炎提出,中医学人还应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系统学习,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主攻方向等,挑选一本案头书研读。“我的案头书是《医家四要》,这本书由‘脉决入门’‘病机约论’‘方歌别类’‘药赋新编’四篇组成,由于是以脉、病、方、药‘四要’为纲,而此‘四要’为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故名。”王永炎认为,此书是一部基础临床并重、生理病理兼备、理法方药俱全、炮制制剂兼备的好书。王永炎说,一本好的案头书,能把中医诸多经典有效链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开启“悟性”,提高思辨能力。所以,中医工作者应该重视案头书的选择与阅读。

        王永炎特别强调,“读经典、做临床”的目的不是培养钻故纸堆、不谙世事、与世隔绝的“学人”,也不是为了培养“匠人”,而是为了培养应对技术高速发展,能从中医学的本源中汲取营养,发遑古意以创新说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此外,研读经典不仅能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还能学习到古代医家的个人修养,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而不染世俗气息,成为既智且仁之人。”韩愈《师说》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当今应重在传道,强化养成教育,克服急功近利,树立博雅价值观,培养智者。王永炎表示,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老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和热爱也日益增加,可以说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因此,新时代的中医学人应追思前贤、立德养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中医学的繁荣发展而努力。(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