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文化名人故里行

    介子故里 特色安在?

    名人故里文化战略研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7日 15版)
    绵山风景区换乘中心新落成的介子推铜像

        时    间:2012年4月1日晚

        地    点:山西介休绵山

        发 言 人:山西省介休市市长王怀民  

                     中共介休市委宣传部部长李成海

                     绵山运营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杜国华  

        学术回应: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 

       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 波

        主 持 人:梁  枢

        主持人:今晚讨论的主题是“介子推故里文化战略研讨”。先请介休有关负责同志作主旨发言,介绍一下这些年如何运用介子故里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推动当地的城市文化建设,有什么思路,有什么举措。然后,我们再请两位学者进行学术回应。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界与名人故里之间搭起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共同探讨名人故里于当代的发展之路

        首先有请王市长。

        王怀民:介休的清明寒食节活动已经连续搞了5年。对我而言,每参加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是介休和知识界、学术界对接的一次机会。

        我们介休离太原120公里,是“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的中心城市。面积不大,744平方公里,但人口不算少,有40.3万人,十个乡镇五个街道。

        “十二五”以来,我们对于介休的文化定位是“琉璃之城,寒食之乡,三贤故里,文化之邦”。所谓琉璃之城,是指介休的琉璃天下闻名。据考证,建造沈阳故宫的琉璃,都是介休侯世家人烧制的。而北京的故宫也有一部分琉璃,是我们介休人烧制而成的。去年我们在北京展示了十二到十四世纪收藏在美国、英国、日本等众多博物馆里保存的介休洪山陶瓷窑烧制的陶瓷和琉璃品。

        介休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这里有两千六百年前的介子推,有东汉时期的大教育家郭泰,还有北宋时期出将入相长达五十年的文彦博。有资料记载,清代介休考中进士人数达64人,位居全省第四。所以,自古介休便人文荟萃。

        清明寒食的发祥地在我们介休的绵山。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清明寒食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山西省委、晋中市委相继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清明(寒食)文化节的影响力,不断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需要。

        绵山清明(寒食)节的文化建设有今天的成绩,三佳集团作出了很大贡献。1995年以来,三佳集团以民营企业的身份率先投资修复国家旅游资源——绵山风景名胜区,目前已形成14大游览区,360多个景点,5日游格局。近年来,不论是“五一”、“国庆”黄金周期间的游客人数,还是全年的总接待人数,绵山风景区在全省前三甲居多。

        希望专家学者多提宝贵意见,为我们绵山的发展出谋划策。相信各位的远见卓识必将对我们传承发展清明(寒食)文化、打造文化介休带来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主持人:谢谢王市长。下面有请杜总。

        杜国华:我大略补充一下刚才我们王市长所说的。介休市是琉璃之都。为什么?琉璃的制作,需要一种原料,叫铝矾土。全国铝矾土的产地有山西、河南、贵州和广西。山西铝矾土的储量有41.%,其他各占15%左右。介休700多平方公里,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都是铝矾土,而且介休铝矾土的品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好的。

        绵山是1987年由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批准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恢复起来比较困难。1995年,介休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定,确定了“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理念。在这种大好的条件下,我们才决定开发绵山。应该说介休市委市政府是开创了中国景区资源管理的先河。现在我们已经走在全国景区管理的前列了,这和介休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主持人:谢谢。下面我们进入学者回应的环节。有请李汉秋先生。

        李汉秋:现在名人故里很多,山也很多。我在想,我们怎么样把绵山打造成一个很有特色,一个你不能不来看的地方。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课题。

        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绵山应该打造“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形象”。

        绵山的文化非常丰富,儒释道三家文化资源都非常多,我们能不能打造成一个儒释道精华相融互补的文化?从中国历史来看,越是中后期的社会,儒释道相融互补的趋势便越明显。现在对于儒释道精华的提炼,我听到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儒家的敬业,道家的养身,佛家的养心。有的说,儒家的拿得起,道家的看得破,佛家的放得下。我们走到绵山,看到大罗宫就说这是道家的,看到那一个寺庙,又说这是佛家的什么。如果我们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把儒释道精神贯穿到每一个景点,用儒释道三家精华互补的理念总摄绵山的每一处,让每个来绵山参观的人有一个总体的领悟,这对当今社会是有好处的。

        再说“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清明精神。

        我想清明至少有三重奏。第一重奏是生命清明。清明节的情感本体,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纪念已逝的先人。当我们站在已逝先人的墓前,或者抚摸着已故先人的骨灰盒的时候,已故亲人的一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由得思考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这种感悟,生命的这种思考油然而生。这是清明节最感人、最动人心魄的一个课题。生命怎么过才过得有意义,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古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就是“三不朽”。怎么个“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从《左传》就开始提出,为什么不用“三立”或者别的,而用“三不朽”呢?就是考虑到生命怎么能够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史书,怎么能够在史书上成为不朽?这对中国人是个大事情。所以中国的史书史官文化特别发达,国有国史,朝有断代史,府州县都有地方志。地方志里都有人物传。此外还有家族的家谱,个人的墓志、墓碑、传记,就是要让人有价值,能不朽。

        所以,我们清明节的头一重奏,就是生命清明,要使得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我们绵山搞清明纪念活动,要提升到这样一个文化高度上来,要提升生命的价值。

        第二重奏是政治清明,或者说社会清明。介子推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希望他的主公“清明复清明”,政治清明、社会清明是历代老百姓的愿望。

        第三个清明是生态清明,也是生态环保。清明自古以来就是插柳、戴柳,从插柳、戴柳发展到植树造林。民间不是有讲吗: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节从插柳发展到植树,再扩大为生态环保,这是整个生态的清明,这正是我们提倡的。

        一个形象,是指介子推。介子推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以为,介子推最大的特点有两点。一是功不言禄。他有功,但不居功,不讲禄。一是志向清明,志在政治清明。

        功不言禄很好理解,他有功,但不受赏,不求功,甚至背着老母亲躲到绵山去,要他出来他也不出来。功不言禄在古代是很受推崇的,在现在社会也很有意义。我们现在有的人功利心太强了。功利心太强就会使得人心异化,使得人心失调、失控、失范。所以,介子推这种精神,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介子推在跟着晋文公出走的时候,晋文公饿得不行了,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晋文公充饥,救了晋文公一命。晋文公很感激,说以后要是回国当了君主,一定好好报答你。介子推就说,我不需要你的报答,我只希望你将来做一个清明的国君。当介子推被烧死的时候,晋文公发现在大柳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的一首血诗,这诗没有多少句,但是很短的几十个字里,三次提到了清明。诗是这么说的:“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这个清明和空气清明不是一回事了,这是政治清明。介子推这首遗诗,是真是假,是谁作的,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尚乎清明,反映了中国历代老百姓的愿望。这是介子推形象闪光的地方,是贯穿千古的一条线,很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介子推这个形象需要推崇、需要宣传、需要发扬。

        中国的节日有这么一个规律,最开始都是天时或者物候,端午、清明、中秋这些都是赶着物候而设的。在因物候而设的情况下,一定要加入人文的内涵。光是自然的物候,还不足以满足中国人人文的需求。中国人总是要在因物候而设的节日里加入人文的内涵,中国的节日往往都是有人物比如端午,加入屈原的形象,有些地方加入伍子胥的故事,有的加入项羽的故事。介子推之于寒食清明,真是可以媲美屈原至于端午。真是很有意思,屈原自南方,介子推在北方;屈原在水边,介子推在山上;屈原死于水,介子推死于火。这南北两大节日的标志人物,为什么屈原过端午节,好像大家家喻户晓,都知道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但寒食清明是为了介子推,好像没有那么多人知道,这说明我们工作没有做好,没有宣传好。介子推呼吁清明、期望清明的精神,是历代老百姓们都喜欢、认可的。我们把他定位为呼吁清明的一个人士,功不言禄的一个人士,这样的一个形象特点,需要我们来塑造。我们塑造成功,就可以传之后世啊。

        主持人:谢谢李先生。李先生讲得非常好。比较今天各地的文化名人故里建设工作,有两种倾向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是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二是做法雷同,缺乏特色。而李先生所谈,恰恰抓住了这两个最薄弱的环节。这为绵山风景区下一步的建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同时,对于其他名人故里的文化建设也很有启迪意义。谢谢。下面有请肖波教授。

        肖波:从小就听说有一个介休,是清明节的故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有机会从“二十四孝”中董永行孝感天的发生地——湖北孝感,来到了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绵山,凭吊介子推,感悟孝文化,心中有不少感动和体会。

        寒食清明节和孝文化,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我认为其突出的一点就是感恩。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寒食清明节的感恩是面对逝者,而孝文化则是兼向阴阳两界。在清明节,人们身着素服,面有戚色,向逝者献一束小花,酹一壶清酒,以首顿地,轻泣长号,为的是要表达对祖先的哀思、敬意和感谢。缅怀先人,感受生离死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感恩是未亡人生生不变的深情。

        孝文化的本质与核心是感恩。感恩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感谢父母,从广义上就是感谢所有有恩于己的人,乃至江山社稷。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为形;孝是感恩的前提,是为魂。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美德,孝是根本。感恩,一是要感恩父母,要能养亲、敬亲、尊亲,不能让父母担心,还要为父母分心、宽心。二是要推恩及人。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升华孝道,推己及人。也就像孟子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尊敬他人的父母长辈。三是要缅怀先祖,这是对亡者而言。要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志述事,将他们的遗志承传弘扬。清明扫墓,生者对先祖寄托哀思,就是慎终追远,敦亲行孝的具体表现。通过这种仪式,寄托心灵,遥至先人。木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获得更多的山川灵气,不死精神。

        介休市领导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绵山论坛”,我体会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强化文化民生,提升文化软实力,从而带动经济硬实力,加速再造一个新介休。近来有句话说得好,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介公故里、清明文化中蕴含了丰富伦理价值,而且在激发创新中极具现代意义,因此对故里百姓来说甘之若饴,对当今国人也充满吸引力。

        对于如何将清明文化等历史宝贵馈赠变为促进发展、影响今人的文化软实力,并大力提升之,有三点想法或建议:一是加强研究阐释,进一步赋予其魂。介子推舍生取义、精忠至孝、以身明志、向往清明,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代表,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这对当下国民的道德建设,也有现实的意义。应从清明祭祀,表血缘亲情展开,追思先贤先烈,培育感恩之心、责任意识乃至家国情怀。文化有魂,则能承载报本敬亲、爱国兴族的价值理念,并激发起千百万人的激情、渴望与梦想。二是使之进一步流行传播、影响大众。文化犹如空气,应鲜活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千家万户中,在人们的心里,这样才能干预生活,化育人才。应当说,清明文化等传统在老一辈人中影响较深,但在青少年中情形堪忧。因此家庭应加强对子女的感恩教育,使其懂得应重情重义,知恩图报。这一点要一代说给一代听,一代做给一代看。学校和社会在开展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应尊重规律,掌握心性,动心动情地去培养每个学生的善端爱心。欲让学生感恩,先要让他们有恩可感。影响了青少年,传统就不至于中断。三是加大文化民生,进一步丰厚群众文化素质。让我们的大众多点情感,多点厚重,多点思索,多点理性。文化只要为人所掌握的时候,就会成为力量依据。只要介休人民自己心中有了感情,有了体会,他就会为自己家乡写歌、为自己家乡拍电视剧、电影,他们会用多种方式自己来积极宣传介休绵山,走一路说一路,见一人讲一人,他就是家乡最好的口碑,何愁介休的影响出不去呢?如若这样,介休早晚都会成为世界闻名的慈孝之城,慈孝之都。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肖波教授。当代中国推进文化建设,孝文化注定要承担特殊重要的历史责任。所以,介休这个孝文化符号,其名人故里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有请李部长。

        李成海:听了两位学者的发言,特别受启发,也有了些思考。我感觉介休应该有把介子推的故事推广到全国,推广到全世界的责任。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第二,我们对于介子推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还需要继续下大功夫加以了解和研究。第三,要把介子推打造成和屈原同样的知名度,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我有个想法,此次会议之后,我想继续和《光明日报》,还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继续深层次地交谈,这是高度和深度问题。还有一个是广度的问题,对于介子推的功不言禄、志在清明的两大特征,是否可以用报纸、电视剧、动画片等各种形式,将介子推形象宣传得更广一些。

        主持人:李部长的简短发言,讲得很实在,让我们见识了我们介休干部的思想水平。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罗容海)

        (压题图片为绵山道教名胜大罗宫)

        介子推(约?——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曾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异国。中途绝粮时,介子推将股上肉割下,熬成汤以救重耳。重耳归国为晋文公后,分封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躲藏深山不出。文公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介子推矢志不渝,与母亲双双被烧死在绵山上。为了纪念介子推,百姓们在这一日不生火,只吃冷食,称为寒食节。而在时间上与寒食节仅相隔一两天的清明节,相传也是纪念介子推的某种延续。大约自唐代始,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吃冷食、折柳,进行秋千、蹴鞠等户外活动,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而介子推遵从母命、携母隐居、与母共存亡等感人事迹,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慈孝文化的典范。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