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深度解读 IN-DEPTH

    泰坦尼克与英国绅士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7日 12版)
    电影《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大部分男士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准备“体面地死去”,乐队成员一直演奏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机械师一直在工作直到巨轮倾覆——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的悲剧发生之后,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写了一首诗《合二为一》,将泰坦尼克与冰山相撞描写成二者的相遇和结合。它们是天生一对,像结婚一样,是命运的安排。一百年以后的今天,泰坦尼克号仍然在不断激起人们的想象。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有一个片段深深地镌刻在人们心中,久久不能忘怀。在这艘当时世界最豪华客轮沉没的过程中,在乘客慌乱逃命之时,船长和工作人员没有逃跑,他们坚守岗位,誓与轮船共存亡,表现出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勇敢精神。乐队在演奏《婚礼舞曲》和《俄尔甫斯舞曲》,直到海水把他们完全淹没;机械师在机房工作,直到海底涌进的洪水把他卷走;船长在舵舱坚守,指挥乘客撤离,直到轮船最后倾覆。如果在今天,他们是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典范;在他们的时代,这是英国绅士风范的一种表现。

        这个片段让人想起了根据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普林的一篇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想做国王的人》。故事讲述了19世纪末在印度服役的两个英国殖民军人到中亚的卡费利斯坦去冒险的经历。两人来到了卡费利斯坦,用火药枪和现代技术扮演了力量之神,骗取了该国国民的信任,在这个偏远的王国当上了国王,度过了一年极度奢华的国王生涯。他们的谎言最终败露,受到了国民的追杀,最终被逼上拉索桥。他们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到来,没有反抗、没有厮杀、没有疯狂,而是唱起了英国国歌,直到绳索被砍断,两人携手掉进了死亡。

        临危不惧、处乱不惊,面临灾难而能保持那样一份淡定和从容,这是一种绅士风范,它在英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应该说,它的起源是英国中世纪的骑士精神。骑士是欧洲中世纪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既是绅士,又是军士,平时是乡绅,战时是士兵。他们为国王征战,获得国王的封赏。他们身穿盔甲,手执长矛,对外抵御侵略,对内降妖伏怪。在英国骑士传奇《加尔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中,一个绿衣骑士闯进亚瑟王的宴会,傲慢地挑战在场的圆桌骑士,说谁有胆量给他一刀、一年以后接受他回敬一刀。加尔文爵士对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感到异常愤怒,一刀便砍下了他的头颅。骑士视荣誉为生命,污辱人格不可原谅。绿衣骑士拾起了自己的头颅,说了声“明年绿色城堡见”,便策马离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些骑士的生活状态,但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他们面对死亡的那种淡定,头颅被砍下似乎是一桩轻描淡写的事情。一年以后,加尔文爵士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踏遍青山绿水,寻觅绿色城堡,终于在最后一天找到了绿色城堡和绿衣骑士。信守承诺是骑士的一大美德。绿衣骑士在挥舞大刀的一刹那,发现加尔文爵士有一丝退缩,眼神中露出了一丝恐惧。他还发现,加尔文爵士腰间有一条护身腰带,据说能保佑他刀枪不入,因此绿衣骑士狠狠地抨击他的懦弱。受到如此责备,加尔文感到羞愧难当。勇敢是骑士的另一大美德。他扔掉了腰带,决心勇敢地面对绿衣骑士的刀刃。这个举动感动了绿衣骑士,他最终原谅了加尔文爵士。从这个骑士传奇,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英国社会对骑士的期待,他们被视为各种美德的化身。

        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欧洲的骑士文化逐渐消失。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就讲述了一个迷恋骑士传奇的人企图在16世纪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骑大马、穿盔甲、云游四方、激战妖魔的骑士,然而他激战的妖魔只是一架风车,他看到的千军万马只是一群牛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现代社会几乎结束了骑士时代,骑士也变成了绅士。英国的绅士阶层是指那些有世袭领地和庄园的乡绅。他们依靠世袭财产,获得丰厚的利润和年金。他们住在乡间的庄园,子女受到公学和牛津剑桥的良好教育。他们因为出生高贵而受到尊重,举止风雅而受到青睐,他们被称为贵族。早期的英国社会只有贵族和贫民两个阶层,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逐渐形成了既非贵族、又非贫民的中产阶级,即有钱但没有高贵出生的中间阶层。

        长期以来,贵族和绅士是英国社会的支柱,他们往往被视为社会精英,代表着一种英国精神。如果我们看一下英国19世纪以前的文化名人,我们会发现他们许多都是贵族出身,或者后来成为绅士,包括弗朗西斯·培根、艾萨克·牛顿、莎士比亚、华尔特·斯各特、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等。在19世纪的英国小说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些绅士的身影:《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就是一个典型的贵族,他受过良好教育,有着丰厚收入,住着乡间豪宅,戴礼帽、穿燕尾服、拿拐杖,傲视一切。贫民出身的伊丽莎白对他的傲慢感到深恶痛绝,但逐渐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其实他善良而大度,富有荣誉感和无私精神。她最终摒弃了偏见,与其结为秦晋之好。

        英国的贵族阶层一直是英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人才储备。公学(如哈罗公学、伊顿公学)是绅士精神的传承者,英国贵族大多数都在这些公学接受初级和中级教育,他们既学习文化知识,又接受公民教育,包括国家意识和体魄建设。从这里他们多数会进入牛津和剑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两所大学为他们进入英国社会、承担重要角色做好准备。英国的多数政治、宗教、军事领袖(包括首相、主教、将军等)都来自这两所大学。

        英国贵族的衰落是在20世纪。社会的民主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牛津和剑桥不再是贵族子弟的专有学堂。《教育法案》从法律上为贫民子女进入这两所从前的贵族学校提供了机会和奖学金。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加速了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解体。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化学武器、核武器等)使人无法再想象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浪漫情怀。一战时英国诗人在《女性的荣耀》和《伤残》等诗歌中,对那种为了女子的荣耀而走向战场的传统绅士精神进行了无情讽刺,显示了绅士的豪侠在现代已经成为历史,或是不合时宜的愚行。二战之后,不劳而获的贵族备受良心的困扰,带着深深的负罪感,陆续放弃了祖传的领地和庄园。贵族文化和绅士精神在英国逐渐消失。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情景,也许是英国绅士精神的最后一次集中展示。我们见证了谦恭、优雅、体面、正派、荣誉、尊严、勇敢、信誉、浪漫等绅士般的美德。正如泰坦尼克号船长的最后一句话所说:“做个真正的英国人。”从这个角度,也许我们更能够理解乐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表现出的那种淡定和从容,机械师所表现出的尽忠职守,船长所表现出的誓与客轮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一百后的今天,我们来回顾这段历史,也许我们应该感叹这种绅士风范的消失,感叹这种高贵人格已难再现。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英国的绅士风范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了。(张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