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的今天,交响乐已经被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准。尽管在中国,交响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各地乐团正各显其能,努力将这种外来音乐形式与中华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我国城市文化的特色名片。
由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一场围绕“交响乐如何成为城市发展名片”的热烈讨论也就此展开。
“交响乐在当今世界已经被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的标准,城市交响乐团无论是作为文化名片,还是作为对外交友甚至是商业契机的发展,都会给城市带来一些有益之处。”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谭利华说。
如何让交响乐在中国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保持发展势头?广州珠影乐团的改革发展之路很有说服力。
珠影乐团是伴随着珠江电影制片厂成长起来的,1997年被完全推向市场。“我们所有的工资都是靠演出收入,职工待遇比较低,很多人都跳槽了,这种情况下队伍管理比较松散,基础比较薄弱,节目也比较老套,演奏员的水准参差不齐。”说起这些经历,珠影乐团团长任杰心里很不是滋味,“接手乐团后,我们想要在三到五年里把乐团做起来,做大做强,做成广州的城市名片。”
在他的带领下,乐团强化业务管理,根据客户要求争取排练费和演出费,为满足观众不同需求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进行了交响乐与书画、交响乐与杂技共同演示的演出尝试。现在,珠影乐团有了更多演出机会,从一年只有几场音乐会发展到一年演出五六十场。
在任杰看来,目前大城市音乐消费群体有许多选择,交响乐在当今中国文化市场下面临着更多困境。在文化审美出现观念变革的时代,我们的交响乐不能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人们的消费诉求,而是应当思考怎样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走出一条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满足文化消费需求,还能使乐团发展的道路。
“交响乐属于高雅艺术,交响乐的普及跟以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得还是相当困难。”谈及交响乐的发展,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直言不讳。
对此,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坦言,光靠自己关起门来排练演出永远不可能有好的交响乐团,要有懂行的听众,要有吹毛求疵的听众,要有好的音乐评论,交响乐才能发展。
易娟子从2007年起成为天津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指挥过几百场交响音乐会,其中有一百多场是普及音乐会。“要尊重每一位听众,他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欣赏音乐时也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他的审美是属于自己的,而且是可以提高的。”
有过海外演出经验的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音乐总监张艺发现,西方交响乐的观众以老年人居多,而在中国,尤其在国家大剧院,观众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这十分有利于交响乐的发展和普及。
“我们八闽大地,有闽歌,还有客家山歌、闽南音调。”说起地方音乐素材,福建省歌舞剧院演出中心主任王少雄说,这些有着鲜明特色的音乐元素,都被引入到他们的交响乐演出中,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亮点。
一直以特色立团、特色兴团的河北交响乐团在坚持交响乐的特色发展上颇有心得。据河北交响乐团团长齐大伟介绍,曲目体现地域特色、演出风格追求多样、多措并举培养乐迷,这些都是他们打造交响乐这张城市文化名片的经验之举。
当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尽管交响乐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各地乐团正各显其能,努力将这种外来音乐形式与中华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我国城市文化的特色名片。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在总结中说:“我们现在有些是已经做起来了,有些正在做,还有将来我们准备要做的,都有赖于大家共同的努力和支持,为我们的交响乐添砖加瓦。”(本报记者 方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