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视栏目组,16年专注于科普传播,他们所作的突出贡献令人赞叹。近日,记者随湖北省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彭丽敏一行来到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驻北京记者站《科技之光》栏目组调研,看到的就是“16年的坚守”。
《科技之光》栏目由武汉电视台创办,是与中央电视台合办的全国第一个大型科普电视栏目,也是中国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档名牌科普电视栏目。
1995年底,该栏目进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2001年7月,又调整到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播出。到目前,《科技之光》共播出近20000条科技新闻,拍摄各类专题片近3000部,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曾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办的巴黎国际科技电视节上获科普界最高荣誉——儒勒·凡尔纳奖,2009年,科普专题片《和三峡呼吸与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以“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为宗旨的央视科教频道的重要栏目。
跋山涉水录制节目
《科技之光》栏目自创办以来。足迹已经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20多个国家。栏目组记者穿越西藏无人区,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进南北极圈,随“远望号”考察船到达赤道,把罕见的科研场景画面通过电视展现给全国观众。此外,栏目组还大量阅览第一手原始文献,获得珍贵影像资料,力求做到史实确凿可靠。
《科技之光》总制片人王亚飞介绍,16年岁月中,《科技之光》播出的科技新闻里,讨论了从臭氧空间到“厄尔尼诺”,从疯牛病到克隆羊,从磁悬浮到全球定位系统等近千个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科学问题。从中央领导到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2000多人接受过采访,为5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制作专题节目,采访了代表我国医学界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的300多位名医;译制、播出了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等最新科普片1400多小时。
《科技之光》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科学界、知识界和青少年的热情赞誉和信任,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国内几十家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近百篇文章予以报道。
曾担任过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朱光亚及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等一批著名科学家一直担任栏目组顾问,为《科技之光》栏目建言献策、锦上添花。
打造优秀电视品牌
记者了解到,《科技之光》制作团队是一个由50人组成的精良电视制作队伍,并拥有先进的电视制作设备,具有现代化的200平方米16讯道电子灯光设备的专用演播厅。这样的队伍和设施储备为《科技之光》打造优秀电视品牌的目标奠定了技术和人才基础。
《科技之光》栏目组与时俱进,除探讨专业科学知识外,还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人文、艺术、体育等事件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其后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临之际,栏目组分别制作了相关科普纪录片,荟萃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制作了精美别致的三维特技动画,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种生动丰富的科学现象,具有很高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哲理性。
《科技之光》被电视界评为“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个栏目”之一。在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科技之光》被列为要重点“鼓励、支持,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的栏目。同时,《科技之光》还被中国科协列为电视界唯一的“全国科普示范基地”。中央和地方领导曾多次关心《科技之光》,湖北省武汉市领导高度重视《科技之光》发展,为办好栏目提供支持保障。
锻造城市文化名片
现在,《科技之光》这个老牌科普栏目正在中央电视台统一规划下进行改版,每天汇聚国内外发生的科技新闻,以“科学改变生活”为宗旨作解读,让公众了解到科学进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同时对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进行深度报道,剖析事件背后的科学真相,将科学和社会、新闻结合起来。
同时,在技术革新方面,栏目组将更新电视制作设备,争取与中央台先进技术水平同步,近期准备建造虚拟演播厅;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更新团队知识,使《科技之光》的团队保持科技电视制作的国家队水平。
彭丽敏说,《科技之光》是武汉的城市名片、文化名片,是武汉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要把《科技之光》栏目建设成武汉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基地,武汉广播电视对外宣传的形象窗口。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肖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