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湖南省株洲市二医院神经外科急诊病房,闻讯赶来的大学同学们与头扎绷带的何遥亲热交谈。何遥轻轻摇着同学谭宁的手,遗憾地说,“受了伤,暂时不能去献血了。”在株洲市中心血站工作的谭宁回头告诉记者,本来早就与何遥相约,这段时间去血站无偿献血。
同学们依依不舍地走了,病房安静下来。本报记者再次对话何遥,了解她的成长轨迹,探寻她5月1日中午挽救施暴患者的力量之源。
爷爷的要求——
“人要负责,不能偷懒”
“我爸爸妈妈在武汉工作,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在湘潭农村长大。爷爷奶奶很爱我,但是要求很严。”何遥说。
每天爷爷在本子上写下一页范字,要求何遥必须摹完才能出去玩。爷爷是退休工人,老共产党员。何遥印象中,听到爷爷说得最多的话是:“人要负责,不能偷懒。”
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叔叔和婶婶更多承担起何遥父母的职责。学校开家长会,每次都是叔叔代替参加。考试没考好,叔叔以父亲的角色告诉何遥学习的技巧,“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不要太紧张,轻松学习。”
何遥的叔叔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却从来没有自暴自弃过。叔叔有点色盲,在长沙一所专招残疾人的美术学校,学会了画油画,画的画还能卖钱。每次从学校回来,叔叔总是以自身的经历鼓励何遥:“人生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到的事!”
“从朝夕相处的亲人身上,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何遥说。
老师的教诲——
“事情再难,得有人做”
何遥的爸妈有个心愿:三个女儿,最好是有当老师的、有当医生的。当老师教书育人,当医生护理救死扶伤,都是最崇高的职业。
懂事的何遥没让父母失望。初一,老师布置写作文《长大以后的愿望》。何遥写道:长大后我要当一名白衣天使。“当时就觉得,当白衣天使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职业很神圣。其实当初对护士这个行业并不完全了解。”何遥笑着说。
高中毕业,何遥与爸爸商量报考哪所学校。翻开报考指南,父女俩选择了位于湖南株洲市的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
在学校学习基础护理知识,注射是基本功。同学们按照老师教的,你给我扎,我给你扎,互相练手。何遥说,记得第一次扎针,紧张得手发抖,被扎的同学更是紧张,“因为都知道对方不会扎啊。”结果,第一针下去,针都给弹了回来——手臂绷得僵硬,不会手腕用力。班主任老师吴橙香手把手示范,讲解动作要领。一遍又一遍,直到大家都熟练掌握。
2010年5月,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护士资格考试”。同学们在网上查询成绩后,高兴地将成绩报给班主任老师。只有何遥,一个星期后还没报成绩,连老师都感到奇怪:难道她没过关,难为情?
“考试四门功课,好多同学四门都是90多分。我有两门差几分,没过90分,不好意思告诉老师,我觉得对不起老师。”何遥说,“高难度的事情,我能力有限,做不了。最基本的事情,应该做到位的。”
这个凡事追求认真,做到最好的学生给吴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吴老师专门请何遥在学校食堂吃饭,叮嘱她:“做事放宽心,大胆地去做,但一定要严谨细心。”
唐凤平,是学校教护士职业道德和礼仪的老师。在何遥眼里,唐老师语言得体,举止优雅。“心灵美,可以通过语言让人感觉到。许多患者有着孩子样的逆反心理,同样一句话,换种方式说,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让何遥在工作中十分受用。
何遥被打伤的前几天,医院接了一位肠梗阻男病人,必须通过一根硅胶胃管,插入胃里,减轻肠胃压力。强烈的疼痛感和异物感让病人不适。同事插了几次没成功。患者发脾气了,挥舞拳头冲那位护士吼:“再也不要你插了!再不要给我搞这个东西了!”同事见状吓得不敢上前。
何遥笑着走上前,轻声安慰患者:“你再放松一次,放松,就这一次。这次没插好,我就不插了。你配合我,就像吞面条一样,不要一分钟,保管好。”一边引导病人抬头、低头,一边熟练地往下插。一下,一下。一点,一点。病人还在将信将疑,不到30秒,胃管里就流出50毫升的液体。病人脸上的痛楚一下就消失了,病人笑了。
何遥,这个当着科室人员的面,发言还紧张得发抖的弱小姑娘,在患者需要她的关键时刻,经常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胆量。她记得老师说过,“事情再难,得有人做。只要有心,总能成功。”
2010年,经过公开招聘,何遥成了株洲市二医院的一名合同制护士。医院护理部主任陈雅利至今记得,“何遥的操作考试考得非常好,95分。”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竭尽全力……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
考进株洲市二医院,恰遇医院开展向龙件明医生学习活动。龙件明是株洲市“十佳医生”、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医术精湛,自己患癌症还坚持给病人看病直至去世。何遥亲眼看到记者们到医院、到科室采访龙件明的先进事迹。医生、护士、患者说起龙件明,都流着泪。
提到龙件明,何遥说,当时我扪心自问:“会不会有一天,我也像他那样棒?”
何遥一再说,我从龙主任身上学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我只是做了一个护士该做的事。“当爸爸妈妈来看我,听爸爸说‘我们以你为荣’,我真的好开心!”
医院每年给科室下发医疗护理相关书籍和光碟,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直击卫生医疗行业生存状态及困境的电视剧深深打动着何遥。
“这是我第一次从头至尾看完长篇电视剧。我最喜欢护士长刘敏这个角色,她演出了护士的艰辛。来了急诊病人,忙得团团转。照看病人被吐一身,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而她最终迷失了自我又很令人痛心。”何遥说。
护士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给病人打打针、喂点药,其实,还要给病人做身体护理、心理护理,一大摊子事情。
“医护人员付出很多,有可能得到很少。”何遥说,“做什么都想得到回报的人,做不了合格的护士。”
“医患关系,如今社会都很关注。你怎么看?”记者问。
“改善医患关系,我们医护人员只能先从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做起,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嘴多问一句,手勤动一下,带着感情去服务,而不是面无表情地机械作业,我想病人心里会舒坦些。另外,还要多学习,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护理需求。”
“前一阵社会上出现医护人员被打甚至被杀害的现象,不但加重了在岗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也对将要择校入学、毕业择业的年轻人产生负面影响。医护人员和患者,双方都需要换位思考,互相信任。患者不要老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医生。走进这个医院就要相信这个医院。如果确实有不周到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当面沟通解决。有很多人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间接听说,越传越失真。”
“你心目中的和谐医患关系是怎样的?”
“患者带着病容进院,带着微笑离开。让微笑重回病人脸上,这是我的希望。我这是第一次住院,我现在是病人,理解医生,从我做起。”
笑容,写在何遥脸上。
“何遥,你知道希波克拉底誓言吗?”记者问。
“知道。每一个从事医师护士职业的都应该知道。”
何遥背诵起这位古希腊医生著名的誓言:“我要遵守誓约,矢志不渝……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
记者肃然起敬。哦,在那关键时刻,共青团员、白衣天使何遥,用鲜血和超常的力量兑现着这段古老而神圣的誓言!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李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