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非常热烈。做好“凝练”这件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现今阶段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光明日报》还开辟专栏,汇集了诸多理论研究成果。同仁们围绕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和凝练的原则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当然也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构建,必须审慎把握这一命题原本的概念含义,严格从这一命题本身的内在要求出发。这样,讨论这个话题就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基准,以便形成共识。否则,论者从各自美好的愿望出发来凝练和构建,就难免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
细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实际上有四个关键词构成,各自有其明确的含义,起着特定的功用,是它们的集合构成这一完整的命题。
“价值观”是这一命题的中心词。其他词语概念都是修饰、限定价值观这一概念的,用以丰富整个命题的内涵。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人们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全过程而言,由于环境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又是变化着的。价值是人之所崇尚和追求,价值观是人之所崇尚和追求的观念形态。因此,价值观具有主体性、超知识性、多元性等基本特性。目前人们频繁地使用价值观、价值观念的概念,似乎大家都清楚它是什么,但是深究起来,对这一概念的准确简明的界定还很难找到,各个论者都有自己对此的理解。上述对价值观的释义,也只是笔者研读诸多学者的论说后目前形成的一种理解。
“核心”表明这一命题的地位。也就是说,这里的价值观不是人们全部的价值观念,而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它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系是“核心”与“外围”的关系。那么什么是核心呢?《辞海》的解释是:“核心:中心。引申指起主导作用的部分。”《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是:“核心: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说)。”由此可知,核心价值观是处在众多价值观念的中心位置的价值观念,是众多价值观念中最主要的价值观念,它对其他价值观念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所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最主要的、处在中心地位、起到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纵观诸多同仁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范畴,它们大都可以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但不一定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最主要的”、“处在中心地位”、“起到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毕竟只能是很少的几个。
“社会主义”标示这一命题的性质。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应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一词规定了本命题所称价值观的时空方位,明确了这种价值观的质的规定性,它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价值观。它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价值观是有本质区别的。尽管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总是多元的,但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它是一元的;尽管社会主义价值观可以也需要借鉴既往社会的价值观,但不能淡化、抹杀它与既往社会的价值观的本质差异。我认为,借鉴主要是在价值观凝练的方法、途径、形式上,而在实质性内容上应有明显的超越和区别。
“中国人民”是这一命题的主体。价值观总有它的主体,即它“是谁的”、“最终为了谁”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省略了、隐去了“中国人民”的字样,不等于这个价值观是没有主体的,或者有着别的主体。命题中的“社会主义”不是主体,如前所述它标示的是时空方位。如果说这里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国家”,这在语言逻辑上是说得通、能成立的,但是,社会的价值观念总是体现在民众之中,国家的价值观念总要落实到国民身上。所以,这里的价值观的主体应当是“中国人民”(我国广大民众、全体中国国民)。因此,凝练和构建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我国全体国民适用(“适用”的含义是应当和能够践行,而不是已经践行)的范畴,而不是只适用于某一部分国民的范畴。比如,一些只适合于某个行业人群或少数先进分子的价值观念,就不适宜将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再比如,“以人为本”是一个执政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很好的价值观念,但它主要适用于当政者、决策者,而不适用于社会基层的普通民众,也就不适宜将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命题在“价值观”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增加了“核心”、“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三个限定,从而使其内涵得到三个方面的扩充,外延得到三个方面的收缩。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命题的本义,有助于我们在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原则和范畴遴选上达成共识。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