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通过实行“大学生社倌计划”,鼓励和支持毕业生投身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中,在解决大学生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更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自2010年以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两届毕业生中试行了“大学生社倌计划”,共有135名毕业生报名参加了“大学生社倌计划”。
何杨萍,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会计系企税082班学生,浙江省武义县泉溪镇上滩村人。自学院2010年推出社倌计划后,她积极报名,回乡兴办了武义县泉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成为一名“社倌”。
她说:“当初回到家乡,我无限感慨,养我育我的这个村庄二十几年来,虽然公路变宽了,楼房建高了,小树长大了,可是村里的人们却还在为自己的生活不停辛苦劳作。”
合作社的运行按照章程实行社员大会制。合作社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食用菌的种植、销售;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本章程进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何杨萍成立的自己的专业合作社,这不仅为扩乡亲们家里的食用菌栽培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村里的大棚蔬菜打出了名气。
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张瑶祥主任认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人才问题。“大学生社倌计划”是指参照“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基本做法,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投身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或自主创业。“大学生社倌”与“大学生村官”的区别是:首先,“社倌”不是“官”。如果说“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那么,“大学生社倌计划”就是加强农村基层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其次,“社倌”强调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鼓励和支持具有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到合作社就业创业,突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我国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张瑶祥曾经选择了浙江省内7个比较规范且年营业额在15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这7个专业合作社共有从业人员394名,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2.7%,87.3%的人员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调查还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不仅文化素质偏低,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不仅一大批优秀农村青年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离开了家乡,而且那些头脑灵活、身强力壮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也是常年在外经商打工。因此,发展科技农业、规模农业,促进产业升级必须要有相应的人才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社倌”。使大学生通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变“飞鸽牌”为“永久牌”。
大学生“落地”创业的最好平台
2010年6月毕业的任国强,目前在绍兴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助理。在农忙时节,他穿梭在田间地头,做药效试验,搞农资推广。他的到来,为当地农民传递了最新的农业技术,纠正一些长期以来的用药安全隐患。“在炎热的酷暑,农民们给我送来解渴的西瓜表示感谢,这种成就感,不亚于一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让人振奋。”
这段“社倌”经历,使得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明确规划。“我要从城市走向农村,积极投身于现代农业,积极寻求农业发展项目。我相信过不了许久,我会成为像国外那种受人尊敬的农场主。”他信心满满地说。
张瑶祥主任作出的这项调查表明,合作社已经成为大学生“落地”开展农业创业的最好平台。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合作社能够提供大学生农业创业的主观条件,有62.5%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欢迎大学生一起创业。二是合作社能够提供大学生农业创业的客观条件,如土地、资金、专业生产基础等,有62.5%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表示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另有三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三是通过合作社能够更有效地推广创业成果。
目前,浙江省有近三成的合作社能为大学生提供3万元以上年薪,甚至有的可为大学生提供4万元的年薪。在福利待遇方面有8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表示可为大学生购买“五金”。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大学生社倌”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需求。当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发展效益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农业创业具有很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当前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经营大户科技意识、人才意识明显增强,要求聘用大学生或与大学生合作共同开发农业的单位明显增加。据浙江省统计,截至2010年底该省专业合作社达到19464家,成员82.5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377万户,两者占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的49.2%。如果按7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家需要一名大学生计算,则全省需要13500名;如果每家需要二名大学生,则全省需要27000名。
“社倌”计划需要“政、产、学”统筹
有专家指出,目前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 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组织化程度低、内部民主决策机制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服务功能的发挥还是低层次的。因此,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体制机制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稳定、长远发展的迫切任务,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大学生社倌”的潜在需求也非常大。
据分析,由政府出资,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至少可解决几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它对改造传统生产主体,提高农业竞争力意义重大。大学生到合作社工作,三五年后可能成为合作社的领头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得到了人才保障。二是解决农技推广脱节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现状,必须依靠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千社调查: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及浙江省教育厅年度课题《基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需求的“社倌”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表明,高职专科层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需求的主体层次,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大专(高职)学历的需求占76.12%,对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学生的需求占16.3%。同时,目前大多数合作社对大学生的需求集中在农学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要求有农学背景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农机、植保等专业方面的人才占63.08%;有金融会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项目申请等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占30.48%。这与目前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业的现状相吻合。
本报记者 朱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