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对很多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而言,这是不得不挂在嘴边上的抱怨。据说,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超过了50%,爱尔兰的年轻人几乎三分之一“在家赋闲”。欧洲的就业形势原本就不乐观,欧债危机又在溃烂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美国的经济形势虽说有所好转,但年轻人的失业率仍然高达16.5%,作为总统候选人的奥巴马和罗姆尼不得不频繁呼吁“拯救失业青年”。
事实上,大学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大幅飙升的现象已经不再是少数国家面临的“紧急状况”,而是世界多数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普遍状态”。找工作难的严峻现实同时还意味着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收入锐减,而且,许多人被迫选择的职业多半与其所学专业无关。难怪一些美国人要问:学费普遍大幅上涨,政府对高校的资助金额却在大幅削减,负债求学的年轻人还要不要迈入高校?明知毕业后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还要不要念?
高等教育的普及必然造成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贬值,这是整个世界都要面对的“灾难”。一些人就此断言,读书未必有用,大学可以不念。然而,在那些对年轻人失业现象早已司空见惯的欧洲国家,人们仍然固守对大学的传统观念——大学的功能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对治学方法的领悟,是对治学精神的修炼。读大学当然包括求职就业、赚钱谋生的打算,即便是全球最受追捧的一流学府,也要对“本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进行醒目而又隆重的表白。但提供“就业本钱”仅仅是大学功能的一个方面,大学肩负的使命绝不仅仅是“让你挣到钱”那样简单。
大学该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不该,也不能被单一的“就业率”所困扰、诋毁和摧残。不错,大学意味着一张金光闪烁的文凭,一种找到体面工作的可能,一块实现超越自我的跳板,但它更意味着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拓、能量的挖掘和高品质人生的实现。如果有机会和条件,大学是年轻人不该放弃的人生阶段。如果你在可以读大学的情况下选择了不读大学,那你的人生肯定会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大学教育是一个起点,一个在求学方法、处事方式、认知能力、人生态度等方方面面都对走向成熟的年轻人具有奠基意义的起点。这个转瞬即逝的起点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不可轻易抛弃的关键阶段。
大学是走进职场的通行证,但更是享受优质生活的前提条件。不错,在经济疲软时期,大学文凭未必比高中文凭值钱。鹰偶尔会比鸟飞得低,但我们不该忘记,小鸟永远不可能像苍鹰那样翱翔在云端。不念大学的人生也许可以更省钱,但恐怕不会更精彩。对于自学能力不强的年轻人来说,获取音乐、诗歌、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一定要经历大学生活的历练。大学培养的是通才,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它还传授品味和享受人类顶尖文明成果的能力,还让你对“工作之外的生活”兴趣盎然。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言:“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大学里那些如何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如何聆听西方交响乐的讲座恰是生活中必需的“无用的装点”。
大学不能不念。不能因大学生找工作难就认同“读书无用”、“上大学无用”之类的叫喊。“读书无用”的观念是害人的,它让人们想起“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摧残。面对年轻人失业现象严重的困境,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呼吁美国年轻人还是要“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地进入大学校园”,哪怕是贷款、借钱。因为“大脑的能量不可随意浪费”,年轻人不能因一时的经济压力而牺牲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说法,大学生找工作难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状态,它不仅是对年轻人个人生命轨迹的冲撞,而且是对国家未来的伤害。白宫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向年轻人提供资助,向他们提供求学贷款,“浪费一个人的大脑是可怕的,而浪费一整代人的大脑则极为可怕”,因为一代人不念大学意味着美国的税务机构未来可能将无处收取税款。